知书房
书单 书籍库
永别了,武器
永别了,武器
海明威

永别了,武器

海明威  

《永别了武器》由欧内斯特·海明威创作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故事背景设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讲述了一位名叫弗雷德里克·亨利的美国救护车司机,在意大利军中服役的经历。 小说探讨了爱与失去,以及战争残酷残酷的现实,生动展现了主角所遇到的美丽与恐怖,以及他与他人的关系,尤其是与英国护士凯瑟琳·巴克利之间的情感。 书的开篇描绘了战时的景象,充满了士兵、火炮和战火映照下不断变化的风景的生动画面。叙事带领读者进入亨利用于前线附近的村庄的生活,描述了每日兵员的行进和山中炮火声带来的战争阴影。 随看季节由夏转冬,暗示了战争对身心造成的巨大消耗。主人公与士兵们的交流以及对战争的思考,预示了他在职责和复杂感情中的内心斗争——他与凯瑟琳的关系在战乱中逐渐成为生命的核心。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29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329971
战争中的爱情,是男人逃避现实的方式,也是他们寻找意义的途径。亨利在意大利前线救护伤员,他看惯了生死。他遇到凯瑟琳,她让他暂时忘记战争的残酷。他们相爱了,但战争随时可能夺走这一切。医院的白墙和消毒水气味中,他们的感情显得脆弱。亨利受伤后,凯瑟琳照顾他,他们远离战场,在瑞士找到暂时的安宁。但战争没有放过他们,凯瑟琳难产而死,亨利失去最后的慰藉。战争摧毁了人的尊严,也摧毁了爱情。人们以为能掌控命运,其实只是命运的玩物。亨利最终明白,武器带不来胜利,只有永别。
2025年07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357033
海明威将战争的残酷与爱情的纯粹并置于亨利中尉身上,这个穿着军装的年轻人既是战场上的观察者,又是爱情里的朝圣者。《永别了,武器》最动人的地方在于它揭示了这样一个真相:在炮火连天的世界里,两颗真心相拥时产生的温度,比任何主义都更真实。我们看见亨利在战壕里保持冷静,却在凯瑟琳的病房中崩溃——这精准地捕捉到了现代人最隐秘的生存状态:对外展现钢铁般的理智,内心却渴望着柔软的救赎。 那个雨夜中亨利沿着医院走廊奔跑的场景,总是让我想起自己生命中的某些时刻。当命运的子弹突然洞穿所有精心构建的秩序,人会本能地奔向真正重要的存在。海明威用手术刀般的简洁笔法,剖开了爱情最本质的模样:它不是战地医院里浪漫的烛光,而是明知世界即将崩塌时,仍然固执地握紧彼此的手。可惜生命往往比小说更残酷,我们多数人既没有遭遇战争的重创,也未能体会过那般炽烈的爱情,只能在平淡的日子里,隐约听见远方传来的炮火声。 "世界杀死最善良的人"——这句反复出现的判词,道破了整部小说的悲伤内核。但更令人震颤的是,即使在认清这个真相后,亨利们依然选择去爱。这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或许正是海明威留给我们最珍贵的遗产。当我们在某个失眠的夜晚突然理解凯瑟琳那句"我们永远不会分开"背后的绝望与希望时,就真正读懂了这本用血与泪写就的情书。
2025年07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639375
战争中没有胜利者。海明威在《永别了,武器》里写得很清楚。主角逃离战场,和爱人躲到瑞士,最后爱人难产而死。这是最真实的人生。战争带来死亡,和平也不能保证安全。书里的人都很脆弱,就像现实中的人一样。爱情不能拯救什么,但还是要爱。生活总是充满痛苦,但我们得继续活着。这本书没有说教,只是把事实摆出来。海明威把战争的残酷写得很简单,却让人看得更明白。
2025年07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967349
永别爱情,此生再难读完。
2025年07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929187
这故事里流淌着两种截然相反的血液——男人们奔赴前线的冲动与女人们等待归来的静默。亨利中尉在战火与爱情间穿梭,像所有被时代裹挟的年轻人那样,以为硝烟是勋章,爱情是止痛药。而凯瑟琳的护士服白得刺眼,她把病房变成避风港,用体温计测量着比体温更易逝的东西。战争把浪漫主义碾碎成战壕里的泥浆,当他们沿着湖面划船逃亡时,水波荡漾的弧度多像未愈合的伤口。我总想起凯瑟琳整理头发时手指的颤动,那动作里藏着所有战地医院教给她的事:温柔是最后的堡垒。当雨水冲刷着瑞士的屋檐,我们终于看清海明威埋下的伏笔——爱情与战争都是消耗品,区别只在于,一个是自愿缴械,一个是被迫投降。合上书时,窗外的雨声突然变得很吵,像极了小说里永远下不完的雨。
2025年07月02日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