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孝经
知书房
孝经
孔子 著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54
发表书评
【书评】《孝经》以"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开宗明义,短短十八章构建起贯通天人的伦理体系,将孝道从侍亲奉养升华为治国平天下的根本大道。其精妙处在于将血缘亲情与政治伦理熔铸一体,使"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的递进逻辑具有天然合理性。汉代以孝治天下的实践印证了书中"明王以孝治天下"的深刻洞见,而现代人仍能从中汲取"爱敬尽于事亲"的情感养分。这部儒家元典用最朴素的家庭伦理,揭示了文明传承最稳固的支点,当墓前孝子渐成风景,《孝经》的晨钟暮鼓更显其跨越时空的智慧光芒。
许多读者初遇《孝经》,常觉其文简义奥,虽仅千八百言,却如雾里观花。此中困惑,多半源于对先秦文本特性的不解。《孝经》成书于战国,彼时文字尚处简帛时代,竹简刻字不易,故多采用"微言大义"的书写传统。今人读之,当知此非故作高深,实乃时代使然。
细究其难读之因,约有三端:其一,礼制术语今多不存。如"天子之孝"章中"爱敬尽于事亲"句,"爱敬"二字实为周代礼制专语,含"亲爱"与"敬畏"双重义涵,非今人所谓简单孝顺。其二,句式结构凝练。如"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八字,实为当时习见的紧缩复句,若不明古汉语省略法则,易生歧解。其三,伦理观念变迁。书中"谏诤"章言"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此"争"字作"诤谏"解,与当今"争斗"义相去甚远。
清儒阮元曾言:"读《孝经》当以《说文》解字,以《仪礼》证制。"此语切中肯綮。笔者尝见今人注解多引宋儒之说,然宋人去古已远,其说时有附会。不如直溯汉唐旧注,如郑玄《孝经注》虽残佚泰半,但存者皆字字精审。尤当注意者,是书中"孝治"思想与《周礼》"六德"相表里,此乃理解全书枢纽。若不明周代"以孝为政"的传统,则难悟"孝悌之至,通于神明"的真谛。
当代读者欲入此门,宜先明训诂后求义理。可自唐玄宗御注入手,辅以敦煌出土《孝经》残卷对读。每遇疑义,当查《说文》辨其本义,考《白虎通》证其制度。如此循序渐进,方知这部看似平易的经典,实蕴藏着华夏文明最深邃的伦理密码。
圣典,人伦之根本。孝哉,善哉,德哉!可今人读,可古人读。少年时当读,老年时更当读。富贵者要学,贫贱者也要学。迷茫时该看,通达时也该看。尽孝不是空谈,行孝才是关键。明理必先明孝,做人必先行孝。百善孝为先,万德孝为本。持家治国,不离此道。每日读三行,终身受用。
"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孝道是人活在世上最根本的德行。不明白孝道的人,就像走在黑暗中找不到方向。父母养育我们,恩情比山还重。我们却常常忘记回报,只顾着自己的事。
小时候觉得孝顺很简单,就是听父母的话。长大后才发现,孝道远比想象中复杂。父母老了,需要我们照顾,但我们总是忙于工作。每次回家看到父母的白发,心里就很难过。想多陪陪他们,又放不下手头的事。
古人说孝有三等:养活父母是最低的,不让父母操心是中等,让父母感到荣耀是最高等的。我们能做到哪一等呢?很多时候连最低等的都做不好。给父母钱,买点东西,就觉得尽孝了。其实父母最需要的是我们的陪伴。
看到《孝经》里说的那些孝子故事,觉得很惭愧。他们能为父母做那么多,我们却总是找借口。工作忙,压力大,没时间。这些理由说多了,自己都信了。可是时间一天天过去,父母一天天老去。
孝道不只是形式,更重要的是心意。心里装着父母,自然会有孝行。心里没有父母,做再多表面功夫也没用。现在明白这个道理,却不知道该怎么改变。每天还是老样子,离真正的孝道越来越远。
读《孝经》的时候,常常感到迷茫。书里说的道理都懂,就是做不到。想做个孝子,又不知从何做起。也许该从最简单的事开始,多打几个电话,常回家看看。这些小事,总比什么都不做强。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