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谬正俗
匡谬正俗
颜师古

匡谬正俗

颜师古  

训诂书。亦称《刊谬正俗》或《纠谬正俗》,唐·颜师古著。为纠正古书和俗语的谬误而作,其所匡正,包括字义、字音、字形诸方面,范围较广,考证也多精确。高宗永徽二年(651),颜氏子颜扬庭表上该书于朝,称“草稿才半,部帙未终”,是一部未完的书稿,于是编为8卷,前4卷共55条,都是讨论诸经训诂音释;后4卷计127条,论诸书字音字例及俗语相承的不同。一向被训诂家所推崇。田北湖《与某生论韩文书》:“嗟呼! 后人之于古人,人誉亦誉,人毁亦毁,因其一节之长,遗其全体之短,习非胜是,好恶不公,有起而~者,辄谓伤忠厚焉。”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72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661893
"古人著书,必有所匡正而发其谬,此《匡谬正俗》之所以作也。"
2025年07月22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354648
读完《匡谬正俗》,同样有种说不出的满足。颜师古这部书,看似只是纠正文字音义的札记,细读才发现其中藏着整个唐代的学术品格。若要论训诂学的典范,比起《说文解字》的艰深,《匡谬正俗》反而更见功力。所谓大家手笔,往往就藏在这些看似零散的考证里。颜师古解字,从不故作高深,总能把复杂的音韵问题说得明明白白。他引经据典却不炫学,批驳谬误也带着学者的温厚,这点特别难得。我尤其喜欢他考辨俗字俗音的部分,那种立足当下又追本溯源的态度,比后来那些死守古音的学者高明太多。他写"正俗",不是要消灭俗字,而是要让人明白文字的流变,这种通达的见识,至今读来都觉得新鲜。书中那些看似琐碎的考证,实则处处可见颜师古的学问根基。他谈《汉书》注里的问题,因为亲自注过《汉书》,字字都有来历;论经籍异文,因为参与过五经定本,句句都见功力。《匡谬正俗》不如《说文》系统,但比《说文》更活,正是唐人学问特有的气象。颜师古身处盛世却甘做这等扎实功夫,这才是真正的大师风范。每次重读,都让我对唐代学术多一分敬意。
2025年07月2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937220
这也算经典?看不懂。
2025年07月2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634132
古之学者治学,首重正本清源,字字推敲,句句斟酌,唯恐贻误后学。今之学者著书,但求速成,粗制滥造者比比皆是,更有甚者,抄袭剽窃竟成常态,实在令人扼腕。今读唐初颜师古先生《匡谬正俗》,方知何为治学严谨,何为学者风骨。书中对经史典籍中的谬误逐一考辨,字音字形,词义用法,无不穷根究底。这般治学态度,在当今这个浮躁的学术环境中,更显得难能可贵。 《匡谬正俗》所纠之谬,多涉经典要义。如辨"犹豫"非兽名,乃双声联绵词;考"滑稽"本义非今之诙谐,实为能言善辩之意。这些考据看似琐碎,实则关乎对经典的准确理解。每读至此,不禁感慨:今人读书,但求大概,鲜有如此精细者。更令人钦佩的是,颜师古虽为当世大儒,却从不固步自封,对前人成说敢于质疑,这种求真务实的精神,正是当今学界所稀缺的。 尤为难得的是,书中训诂虽严谨,却不失通达。颜师古深谙"训诂以通经,通经以致用"的道理,既重文字考据,更重义理阐发。这种治学方法,对今日研究古代文献者仍有重要启示。笔者常想,若当今学者能有颜师古十分之一的治学态度,何愁学术不兴?可惜的是,在这个追求速成的时代,肯下这般苦功夫的人实在不多见了。 《匡谬正俗》虽成书千余载,然其价值历久弥新。当今古籍整理工作日益受到重视,但错讹百出者仍不少见。若能以颜师古为楷模,秉持"一字之安,坚若磐石"的治学精神,必能使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每见今人随意改动古籍,妄下论断,便愈发觉得颜师古此书之可贵。治学者当以此为镜,庶几不负先贤苦心。
2025年07月20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448873
"匡谬正俗,非为一时之治,实为千古之功。"
2025年07月19日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