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匡谬正俗
匡谬正俗

匡谬正俗

颜师古  

训诂书。亦称《刊谬正俗》或《纠谬正俗》,唐·颜师古著。为纠正古书和俗语的谬误而作,其所匡正,包括字义、字音、字形诸方面,范围较广,考证也多精确。高宗永徽二年(651),颜氏子颜扬庭表上该书于朝,称“草稿才半,部帙未终”,是一部未完的书稿,于是编为8卷,前4卷共55条,都是讨论诸经训诂音释;后4卷计127条,论诸书字音字例及俗语相承的不同。一向被训诂家所推崇。田北湖《与某生论韩文书》:“嗟呼! 后人之于古人,人誉亦誉,人毁亦毁,因其一节之长,遗其全体之短,习非胜是,好恶不公,有起而~者,辄谓伤忠厚焉。”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103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963553
颜师古的《匡谬正俗》堪称唐代训诂学的巅峰之作,字字珠玑,句句生辉。他如同一位执着的老匠人,以渊博学识为凿,以严谨态度为锤,将文字中的谬误一一击碎,真是令人叹服!这样潜心学术的大家,在不经意间开辟了一条通向古代文化的通途,后世学者无不仰其项背。尤其难得的是,他既能坚守汉学传统,又能开拓唐代新学风,这份智慧与勇气,足以让每一个读书人为之自豪。
2025年09月04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941517
说来真是讽刺,作为一个中文系学生,我竟然直到大四写毕业论文时才被迫翻开这本被奉为训诂学经典的《匡谬正俗》。颜师古的大名如雷贯耳,可当我真正啃完这八卷本,却忍不住要问:这部被历代学者捧上神坛的著作,当真配得上这样的盛誉吗? 不可否认,书中对经史典籍的考辨确实展现了深厚的功底。那些对《汉书》注疏的纠谬,对古今字音的辨析,乍看之下确实令人叹服。可细究起来,颜氏的"正俗"之说,有多少是真正基于语言发展规律?又有多少不过是这位秘书监大人一厢情愿的"雅俗之辨"?他批驳《说文解字》的某些论断时,那种居高临下的口吻,简直像在教训不识字的三岁孩童。 最让我啼笑皆非的是书中对"犹豫"一词的考释。颜师古信誓旦旦地说这是源于"陇西谓犬子为犹",所以人迟疑不决就像小狗来回踱步。这种牵强附会的解释,放在今天任何一个语言学课堂上都会被当笑话讲。可偏偏就是这样的论断,被后世学者奉为圭臬数百年。我不禁要问:我们是否太过迷信古人的权威,以至于连最基本的语言常识都要通过他们的"金口玉言"来确认? 更令人不解的是,书中那些对民间俗语的鄙薄态度。颜氏把当时的口语称作"俗陋之语",仿佛只有经书里的死文字才配称为雅言。这种傲慢的文人做派,与当下某些死守"正统"的学究何其相似?语言本就是流动的活水,偏有人非要把它框在千年前的模子里。 合上书卷时,我突然意识到一个可悲的事实:我们总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可面对这样的经典,多数人连质疑的勇气都没有。颜师古的某些见解确实精辟,但那些明显的谬误和偏见,难道就因为是古人所说,就必须全盘接受吗?或许,对待传统典籍最该有的态度,不是跪着仰望,而是站着对话。
2025年09月04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885217
颜氏此书,考据精审而持论严正,虽以匡谬为名,实则通贯经史,非独正字,亦且明理。其于俗书讹体,必溯其源流;于方音误读,必证以经典。每立一义,皆引据详明,使读者知讹变之由,得是非之准。然其书亦有时代局限,如论"朐衍"之地望,虽驳旧说之谬,而未能尽合今之考古;辨"终葵"之音义,虽极精审,犹待后世金石以为佐证。读此书者,当持辩证眼光,既重其方法之严谨,亦须知材料之更新。近世敦煌写卷、秦汉简牍层出不穷,正可补颜氏所见之阙。若《匡谬》卷三论"隄封"当为"提封",今观睡虎地秦简,知颜说确不可易;而卷八辨"终军"之"终"非姓,验以银雀山汉简,益见其考辨之精。学者若能以颜氏之法,参以新出文献,则于训诂之道,思过半矣。
2025年09月04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664653
最迷茫时翻开《匡谬正俗》,突然明白文字终究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白纸黑字,代代相传,却总有人以讹传讹。颜师古用尽一生考据训诂,正本清源,我读到三十岁,知道错字连篇,谬误百出,却还是想较真想辩驳。与此同时又怕徒劳怕白费力气,不能像老学究那样咬文嚼字,又不能像市井之徒那样满不在乎。仍然觉得要彻底读懂这些文字考据至少还得再活二十年,不然读书还有什么意思呢。这大概就是古人说的为学之难吧。
2025年09月04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609425
颜师古这本书专讲文字音义的错漏,把古书里的错误一个个挑出来改正。他学问很深,找问题很准,解释也很清楚。读的时候能感觉到他对学问的认真态度,每个字都要追究到底。这本书不光纠正错误,更重要的是教人怎么正确理解古书。虽然内容专门,但写得明白,读起来不费劲。做学问的人应该好好看看,对研究古代文献很有帮助。这种扎实的功夫,现在很少见了。
2025年09月04日
查看更多书评

知书房 · 精品名著阅读

库藏了古今中外的海量公版书,专注于经典名著的沉浸式阅读,知书房欢迎随时畅览,回归最纯粹的读书乐趣!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