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左传
知书房
左传
左丘明 著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110
发表书评
知书客427949翻开这部沉重竹简的瞬间,仿佛能嗅到春秋战场的硝烟与青铜酒器的醇香。左丘明以失明之目洞见三百年的兴衰更迭,那些被虫蛀的竹简上,密密麻麻刻着多少王侯将相的宿命。在"春秋三传"中,《左传》像一柄青铜剑,既锋利得能划破历史伪饰,又沉重得让后来者难以完整托起。
当晋楚争霸的烽火在字里行间燃烧时,我总在思考:这些被反复描摹的会盟与征伐,究竟是历史的必然还是偶然?那些被浓墨重彩记载的"礼崩乐坏",是否正是人性在权力面前的永恒困境?郑庄公"克段于鄢"的兄弟阋墙,齐桓公"尊王攘夷"的霸业浮沉,每个故事都像青铜器上的饕餮纹,华丽之下藏着令人战栗的真相。司马迁说"左丘失明,厥有国语",这双看不见现世的眼,反而看透了千年不改的人心。
那些精心设计的辞令最令人着迷又困惑。子产铸刑书时的慷慨陈词,烛之武退秦师时的层层剖析,言语间藏着比刀剑更锋利的机锋。但越是细读越觉得迷茫:当晏婴用"踊贵履贱"讽谏齐景公时,究竟是智者的讽谏艺术,还是士大夫最后的挣扎?那些被后世奉为典范的外交辞令,在当时的血雨腥风中究竟能改变多少?
与其他史书相比,《左传》的笔法像一把双刃剑。既有"郑伯克段于鄢"的春秋笔法,又有"晋灵公不君"的直书不讳。这种矛盾让整部作品充满张力,就像青铜鼎上并存的云雷纹与夔龙纹。杜预说它"艳而富",我却觉得更像是用华丽锦缎包裹着的冰冷匕首。那些被反复引用的"君子曰",究竟是左丘明的史家坚守,还是身处乱世的精神避难所?
在深夜重读"城濮之战"时,忽然明白这部作品最震撼之处在于其不确定性。当晋文公"退避三舍"时,没人能预料这是谋略还是怯懦;当楚成王"问鼎中原"时,谁又能说清这是野心还是天命?这种历史的暧昧感,恰如青铜器氧化后形成的斑驳青绿,让真相永远蒙着迷雾。或许正如钱穆先生所言,读《左传》"如观弈棋",我们永远只能看到落子,而无法参透棋手全部的谋算。
知书客465147微言大义,真假难辨
知书客975591《左传》写了很多事,但读起来总觉得模糊。左丘明记录春秋,可那些人物和战争像隔着一层纱。有时候觉得他写得细致,有时候又觉得太简略。特别是那些国君和大夫的对话,好像说了什么,又好像什么都没说。我不知道他是想告诉我们真相,还是想隐藏什么。越读越觉得,历史可能就是这样,真假难辨。看完之后,反而更困惑了。
知书客201183中国史学典籍中的不朽名著《左传》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前四史。在中国古代历史著作中,《左传》是流传时间最久、影响最大的作品之一。《左传》的价值无可替代。它的叙事技巧高超、思想见解深刻、语言表达精炼,这些特点被后世史书模仿借鉴,但很少有作品能超越。
读完《左传》后,我深深佩服左丘明的史学才能。他记录历史事件条理分明,描写人物形象生动逼真,评论史实见解独到。书中对战争场面的描写尤为精彩,只用几句话就能把复杂的战况说清楚。《左传》的文字简洁有力,既准确又富有感染力,确实称得上"文约而事丰,言简而意深"。
书中的人物形象真实丰满,每个读者都能从中获得不同感悟。我们看到郑庄公雄才大略但又心狠手辣,晋文公忍辱负重终成霸业,楚庄王一鸣惊人。这些历史人物的故事至今仍能给我们启示。《左传》不仅记录历史,更教人如何做人处事。
清代学者章学诚评价《左传》说:"左氏之文,叙事之工,记言之妙,后世莫及。"这句话道出了《左传》的独特价值。这部书不是简单的历史记录,而是融入了作者对历史的深刻理解。
知书客132579"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查看更多书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