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
左传
左丘明

左传

左丘明  

《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原名《左氏春秋》,汉朝时又名《春秋左氏》 , 《春秋内传》,《左氏》等,是一部编年体史书,记录古中国春秋时期中原各国的历史,共三十五卷,《十三经》中篇幅最长,在四库全书中为经部。传统认为其作者为春秋时期鲁国左丘明,年代与孔子相当,写作目的是为《春秋》做注解,与《公羊传》、《穀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75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605691
最失意的时候翻开《左传》,突然明白世间兴衰不过是春秋更替,胜败轮转,强如齐桓晋文也终成黄土。左丘明用一支笔写尽二百四十年风云变幻,我看完最后一页合上书,已经三十岁了。我知道盛极必衰是常理,明白弱肉强食是常态,可还是忍不住热血沸腾。看到子产铸刑书就想拍案叫绝,读到烛之武退秦师又觉得痛快淋漓。我做不到像史官那样冷眼旁观,也学不来谋士们的老谋深算。每次读到楚国围宋易子而食,还是会心头一紧。大概要等到五六十岁才能用平常心看待这些吧,现在这个年纪,不激动不愤慨还算什么年轻人呢。
2025年07月24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262853
不少读者反映《左传》文辞古奥,难以通晓。其实这与阅读方法有关。《左传》成书于春秋战国之交,使用的是当时的书面语。这种书面语虽然比《尚书》的商周口语更规范,但仍保留了大量先秦语法特点和特殊用词。要读懂这类古籍,首先要掌握基本的训诂学知识。 《左传》的语言特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是词汇的古旧。书中使用了大量已经消亡的先秦词汇,如"蒐"表示狩猎,"簋"指食器。这些词汇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用。第二是语法的特殊性。比如宾语前置现象频繁,"不吾知"就是"不知我"的意思。第三是人名地名的复杂性。春秋时期人物往往有多个称谓,同一个地名在不同时期可能有不同叫法。 清代学者王引之在《经义述闻》中指出:"读《左传》当先明训诂,次通文法。"这是很实在的阅读建议。具体来说,可以参考杨伯峻的《春秋左传注》,这本书对字词句都有详细解释。另外,王力的《古代汉语》也能帮助理解先秦语法特点。 《左传》的叙事方式也有其特殊性。它采用编年体,但并非简单记录事件。书中经常通过人物对话来展现历史,这些对话往往经过文学加工。同时,作者左丘明擅长在叙事中暗含褒贬,这就是所谓的"春秋笔法"。理解这种写作特点,对把握全书内容很重要。
2025年07月23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655996
左丘明的《左传》记录春秋时期的重大事件,每件事都讲得很清楚。书里有战争也有外交,有成功也有失败。看完就知道当时各国怎么争斗怎么合作。书里写了很多聪明人,他们说的话做的事都值得学习。有些计谋很简单但很有效,有些错误很小但后果严重。历史就是这样,大变化从小事情开始。书里的对话很精彩,普通人也能看懂。每次读都有新发现。《左传》不仅帮我们了解历史,还教我们做人做事的道理。
2025年07月22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761287
读不懂,但觉得很深。
2025年07月22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302864
"《左传》一书,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非圣人谁能修之?"
2025年07月21日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