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博士备论
知书房
何博士备论
何去非 著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57
发表书评
军事战略典籍中的杰作《何博士备论》作为北宋军事理论的代表作当之无愧。在中国古代军事著作里,《何博士备论》是论述最系统、分析最透彻的作品,至今仍有重要价值。《何博士备论》影响很深远。至于战略思想之深刻、战例分析之精到、军事见解之独到、文字表达之精准等等,有的是直接引用参考,更多的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后人。
读完确实佩服作者学识渊博见解深刻,作者写的内容实在,分析透彻,条理分明,简明扼要,切中要害,字字珠玑。有豁然开朗之感,更有想要反复研读记录笔记的冲动,军事理论一句一段都是真知灼见,论述严谨,逻辑严密,确实可以说,"言必中当世之过,论必合当时之宜。"
军事人物与战略决策很难简单评价,每个读者都有不同体会。可赞何博士眼光长远谋划周密,可叹何博士生不逢时壮志难酬;可赞历代名将用兵如神战功赫赫,可叹他们时运不济功败垂成;可赞守城将士浴血奋战保家卫国,可叹他们孤立无援最终城破。
宋朝学者评价《何博士备论》非同寻常,确实是经世致用的好文章。自从有战争以来,这样的军事论述就应当存在,不是随便什么人能写出来的,是战争实践自然催生出的智慧结晶。
何氏论兵,精要独到。
读《何博士备论》时,总忍不住想起那些在图书馆古籍部摩挲旧书的日子。这部北宋军事论著虽已千年,但字里行间透出的战略智慧至今仍令人拍案。何去非对历代战争得失的剖析,既不是简单的胜败记录,也不是枯燥的理论说教,而是带着一种近乎现场观察的鲜活感。他写楚汉之争时,能将韩信背水一战的绝境写得让人手心冒汗;论三国鼎立,又能把诸葛亮北伐的无奈刻画得入木三分。
最打动我的,是书中那些超越时代的军事洞见。比如他强调"兵无常形"时,不是泛泛而谈,而是通过对比不同将领的用兵风格,让人真切感受到战场上的瞬息万变。这种将抽象理论具象化的能力,让今天的读者也能获得启发。有意思的是,何去非在论述中时常流露出文人的幽默感,比如评价某些将领的失误时,会用"此岂智者所为"这样略带调侃的语气,让严肃的军事讨论多了几分生活气息。
读罢掩卷,总觉这些文字不仅是在讲古代战争,更像在说人生抉择。那些关于时机把握、资源调配、风险权衡的论述,何尝不能用在当下的工作生活中?或许这就是经典的力量——它总能穿越时空,在某个不经意的段落里,突然照亮你当下的困惑。
古代兵家讲究以正治国、以奇用兵,重在谋略与胆识。今天的人研究军事,大多是为了应付考试或者写论文,很少有人真正理解战争的本质。何去非的《何博士备论》分析历代战例,不仅讲胜负,更讲背后的道理。比如他谈项羽失败,不是因为武力不够,而是因为不懂用人。刘邦能赢,是因为会笼络人心。这些道理放在今天依然适用。
古代将领研究兵法是为了保家卫国。比如岳飞精忠报国,诸葛亮鞠躬尽瘁。现在的人学军事理论,很多是为了混个文凭或者升官发财。真正愿意钻研战争规律的人越来越少。何去非的书把每个战例都分析得很透彻。他讲李靖用兵,指出关键在于出其不意。讲韩信打仗,强调灵活应变的重要性。这些经验对现代人也有启发。
现在的军事教育太注重死记硬背。学生只知道背条文,却不理解实际运用。何去非的书正好弥补这个缺陷。他通过具体战例讲解兵法,让人一看就懂。比如他分析官渡之战,指出曹操胜利的原因是善于集中兵力。分析淝水之战,说明苻坚失败是因为轻敌冒进。这些案例都很生动。
现在的军事研究往往脱离实际。很多论文写得天花乱坠,却没有实用价值。何去非的书不同,他写的都是实实在在的用兵之道。比如他讲将领要知己知彼,讲作战要随机应变。这些道理虽然简单,但很多人就是做不到。读他的书能让人明白,打仗不是靠蛮力,而是靠智慧。
老生常谈,识者早厌。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