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古人写赋,为的是抒发胸襟,展现才情,如司马相如作《子虚赋》,铺陈天地山川,刻画鸟兽草木,字字珠玑,句句锦绣。今人写作,多是为了应付差事,或者博取虚名,笔下空洞无物,毫无灵魂可言。古人如相如,以赋言志,借景抒情,将个人抱负与国家兴衰融为一体,读来令人心驰神往。今人写作,只顾堆砌辞藻,卖弄技巧,全无真情实感,实在可悲可叹。 《子虚赋》中描写云梦泽一段,气势磅礴,气象万千,读之如临其境。相如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泽中鱼龙变化,草木繁茂的景象,令人叹为观止。他对狩猎场面的描写,更是生动传神,仿佛能听到马蹄声、犬吠声,看到猎物奔逃、猎手追逐的场景。这种对细节的把握,对气氛的营造,体现了相如高超的文学造诣和深厚的艺术修养。 相如在赋中还借子虚、乌有先生之口,阐发了自己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他批评了那些贪图享乐、不思进取的人,赞扬了那些胸怀大志、奋发图强的人。这些思想,即使在今天看来,依然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我们生活在一个物质丰富的时代,但精神世界却日益空虚。很多人沉迷于物质享受,忘记了理想和追求。相如的《子虚赋》,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内心的浮躁和空虚。 相如的赋,不仅文采斐然,而且思想深刻。他通过华丽的辞藻,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敬畏,对理想的追求。这些品质,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所缺乏的。我们读《子虚赋》,不仅要欣赏其艺术价值,更要学习其精神内涵。
子虚赋
子虚赋
子虚赋
司马相如  著
立即阅读

推荐阅读

洛神赋
洛神赋
洛神赋
曹植  著
辞赋名篇。三国魏曹植作。《文选》、《艺文类聚》见载。此赋当作于黄初四年(223)。曹植入朝后回封地途经洛水时,联想起洛水神女宓妃的传说,受到宋玉《神女赋》的感发,虚构人神相爱的悲剧,以寄托情志。赋文围绕人神相爱的主线,分成六层。先写发现洛神的经过;其次写洛神的体态容貌美,这是全文描写最为精采的部分,作者从姿态美、容貌美、情态美、服饰美、行为美五个方面毕呈神女的魅力,为相慕作了铺垫;其次写君王对洛神的爱慕;其次写洛神受到感动而深切地爱慕君王,将人神相爱推向高潮;其次写洛神被迫离去的悲剧;最后叙述离开洛川,照应首段。此赋的创作意图,有两种说法。一是感甄说,见《文选》李善注引《记》:甄逸女本为曹植所求,后为曹丕所得,谗死后,曹丕将其枕赍曹植,植过洛水有怀而作《感甄赋》,魏明帝改为《洛神赋》。后世多不取此说。二是寄心君王说。赋文云“虽潜处于太阴,长寄心于君王”。本文的主题当是以“人神道隔”的悲剧,曲折地表达求试不可、壮志难酬的不幸身世。赋文描写细腻而生动,如写神女之美,广比博喻,多面烘托,穷形尽貌。此赋为我国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名作,最能体现曹植“文才富艳”的创作特色,其影响巨大。晋代书法家王献之曾书写过《洛神赋》,画家顾恺之也有传世的《洛神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