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子虚赋
知书房
子虚赋
司马相如 著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42
发表书评
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以铺张扬厉的笔法构建了宏大的叙事框架,其结构如层楼叠榭,先以子虚、乌有二人对答为引,继而展开云梦泽的盛大描绘,最后归旨于讽谏。这种三段递进式布局,既符合汉赋"劝百讽一"的传统,又暗含"先扬后抑"的修辞智慧。文中"其山则盘纡茀郁"等四字句的密集排比,形成金石相击般的韵律,而"缘以大江,限以巫山"等散句穿插其间,恰似急流中的回漩,使文气张弛有度。
赋家对物象的刻画堪称"穷形尽相",写山则"日月蔽亏",状水则"澎湃汹涌",这种具象化描写背后,实则是汉代文人"以文为画"的美学追求。值得注意的是,文中"仆乐齐王之欲夸仆以车骑之众"等句,暴露出赋体文学固有的矛盾——在铺陈夸饰与讽喻主旨间摇摆。这种张力使文本产生奇特的复调效果,如同青铜器上繁复的纹饰,华丽表象下藏着规训的密码。
作为读者,我既折服于其"包括宇宙"的笔力,又警惕被辞藻的洪流淹没思考。当子虚描述楚王"弭节徘徊,翱翔容与"的狩猎场景时,表面的颂扬与深层劝诫形成微妙抗衡。这种"以颂为谏"的书写策略,至今仍值得写作者借鉴。当代散文常见的直白说教,相较之下显得苍白无力。不过赋中"珍怪鸟兽"的堆砌,难免陷入"字林"之讥,这提醒我们:修辞的丰沛与思想的密度应当保持平衡。
掩卷沉思,《子虚赋》最动人的部分不在那些眩目的辞采,而在"讽谏"段落中突然降调的清醒。就像盛大宴席后的一盏清茶,所有华美描述最终沉淀为"足娱耳目而不足以持国"的箴言。这种由绚烂归于平淡的转折,恰似汉代铜镜的日光镜现象——当强烈光晕褪去,镜背的纹饰才显出本真模样。
《子虚赋》作为汉代辞赋的典范之作,其精妙的铺陈手法与深邃的思想内涵,值得每一位研习古典文学者反复品读。司马相如以虚构的"子虚""乌有"二人对话为框架,构建出一个超越现实的文学空间,这种叙事策略既展现了作者的艺术创造力,也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重要范式。从文学技法到思想表达,这部作品都堪称汉代大赋的巅峰之作。
开篇"楚使子虚使于齐"的设定,巧妙地避开了现实地理的局限,为后文恣意铺陈预留了广阔天地。这种虚实相生的叙事智慧,既体现了作者对文学虚构性的自觉认知,也反映了汉代文人突破现实束缚的创作追求。在"云梦泽"的描写中,我们能看到司马相如如何将夸张的想象与精准的描写融为一体:"其山则盘纡郁,隆崇律;其土则丹青赭垩,雌黄白"等句,既有宏大的气势,又不失细节的真实。这种虚实结合的描写手法,对后世山水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赋中关于田猎场景的铺排尤为精彩。"于是乃相与獠于蕙圃,媻珊勃窣上金堤"等描写,通过动词的精心选择和句式的长短变化,营造出强烈的动感与节奏。这种语言艺术上的成就,不仅展现了汉代辞赋的典型特征,更揭示了文学语言自身的表现力。值得注意的是,这种铺张扬厉的文体风格,既是汉代大一统气象的文学折射,也暗含着作者对物质享乐的矛盾态度。
在思想层面上,《子虚赋》通过子虚与乌有的辩论,提出了关于奢华与节制的深刻思考。表面上看是夸耀楚国与齐国的富庶,实则暗含对过度消费的隐忧。这种讽谏手法体现了汉代文人"劝百讽一"的创作智慧,在铺陈奢华之后往往会有"此亦天下之靡丽皓侈广博之乐也"这样的反思性语句。这种矛盾统一的思想表达,反映了司马相如作为宫廷文人的复杂心态。
从文学史角度看,《子虚赋》开创的"假设问对"体式,直接影响了后来扬雄、班固等人的创作。其"侈丽闳衍"的风格特征,既是对《诗经》《楚辞》传统的继承,又形成了独特的汉赋美学。作品中展现的空间想象力和语言创造力,至今仍能给现代写作者以启示。在当下这个强调个性表达的时代,重新品读这种注重形式美的古典作品,或许能帮助我们找回文学创作中久违的庄重与节制。
作为读者,每次重读《子虚赋》都会有新的发现。年轻时或许只惊叹于其辞藻的华丽,年长后方能体会其中蕴含的人生智慧。这部作品告诉我们,真正的文学经典既要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形式,也要有经得起时间检验的思想深度。在这个意义上,《子虚赋》不仅是一篇文学作品,更是一种文化精神的载体,值得我们以严谨的态度反复研读。
神赋!虚构之妙境。绝妙、曼妙、精妙!能横着品,能竖着品,能钻入品,能跳出版品。清醒着可读,微醺时更宜读。才子能解其中三昧,凡夫也能嚼出滋味。郁郁不得志时当读,春风得意时更当读。描花不如赏花,赏花不如知花。知花之魂!这铺张扬厉处令人拍案,这云谲波诡处使人目眩。司马相如以无中生有之笔,写尽世间万千气象。虚中藏实,实里透虚,读罢恍若游历神仙府第,又似痛饮琼浆玉液。
有很长一段时间没读过这种华丽铺陈的汉赋了,偶然看到朋友在讨论司马相如的这篇代表作。
刚开始读的时候觉得很难理解。那些堆砌的辞藻,那些夸张的描写,好像只是为了炫耀文采。我以前觉得好文章应该像论语那样简洁有力,或者像史记那样生动传神。
后来读到"云梦者,方九百里"这一段,突然明白了。这不是在单纯地描写景色,而是在构建一个想象中的世界。楚国的使者子虚在齐国的乌有先生面前夸耀楚国的云梦泽,其实是在比拼两个国家的实力和文化自信。
这种写法很特别。它不像史书那样记录事实,也不像诸子散文那样说理论道。它用华丽的语言构造出一个虚幻的场景,让读者自己去体会背后的含义。就像现在的电影特效,虽然明知是假的,却能让人感受到真实的力量。
我注意到一个细节。赋中描写楚国猎场的部分特别详细,从草木禽兽到君王仪仗,每一处都极尽铺陈。这让我想到,也许作者想说的是,真正的国力不仅在于土地大小,更在于文化的繁荣。楚国能培育出这样的文学,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证明。
最触动我的是结尾。子虚和乌有先生互相夸耀后,突然出现一个亡是公。他听完两人的争论,只是淡淡一笑。这个安排很有深意。它告诉我们,这些华丽的辞藻和虚构的景观,最终都抵不过时间的检验。但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更要珍惜这些文字,因为它们记录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精神世界。
读这样的文章需要耐心。它不会直接告诉你道理,而是用层层叠叠的描写引导你自己思考。我觉得这就是汉赋的价值,它用最奢华的形式,包裹着最朴素的真理。
读《子虚赋》的时候总有种奇怪的感觉。司马相如铺陈的那些华丽场景似乎很震撼,但又让人觉得不真实。他描写云梦泽的壮观景象,列举各种珍禽异兽,文字确实很美,但读着读着就产生疑问:这些描写到底有多少是真实的?有多少是夸张的?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最让人困惑的是那些对打猎场景的描写。那些夸张的排比句,那些堆积的形容词,虽然读起来很有气势,但总让人觉得不太对劲。楚王和齐王的对话也是,明明在讨论谁更厉害,却用那么多华丽的词藻,绕来绕去不直接说重点。这种写法是为了什么?是为了展示文采吗?还是当时的人就喜欢这样说话?
还有一个问题是,这些描写跟现实有什么关系。司马相如写这篇赋的目的是什么?是要劝谏皇帝?还是单纯为了显示自己的才华?整篇赋看完,既没有明确的主旨,也没有实际的用处,就是一堆华丽的文字堆砌。当时的人读这样的文章真的能理解吗?他们不会觉得太浮夸吗?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