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书籍
诗文
书单
上传书籍
暂无结果
知书客947748
2025年09月04日
推荐⭐⭐ 这本《论语集解义疏》在书架尘封已久,前些日子整理旧书时偶然翻出,纸张已经泛黄。说来惭愧,作为中文系出身的人,竟从未认真读过这部号称"南朝经学双璧"之一的著作。这次重读,与其说是学术研究,不如说是带着某种逆反心理的审视——毕竟,在当代儒学复兴的浪潮中,皇侃的注疏被捧得过高了。 翻开第一卷就让人皱眉。皇侃对"学而时习之"的注解,竟用了近两千字来铺陈"学"的广义与狭义。这种过度诠释的毛病贯穿全书,仿佛不把简单道理说得复杂就不足以显示其学问渊博。更令人不适的是他引经据典的方式,动不动就搬出郑玄、王肃等前代大儒的观点,看似严谨,实则是在前人阴影下亦步亦趋。记得在解释"温故而知新"时,他居然列出七种不同的训诂说法,却对孔子这句话的现实指导意义避而不谈,这种舍本逐末的注经方式,活脱脱是南朝文人的通病。 最不能忍受的是其中泛滥的玄学色彩。在疏解"仁者爱人"时,皇侃突然大谈"体用一如""本末不二",把儒家伦理生生拽进了玄学的泥潭。这种以玄解儒的倾向,在注解"克己复礼"时达到顶峰——他居然用"遣之又遣"的玄学方法来解释孔子的实践哲学,简直是对原始儒家精神的背叛。我不禁想起钱穆先生的批评:"南朝经学,非儒非玄,亦儒亦玄,终成四不像。" 不过平心而论,书中也有闪光之处。他对"祭如在"三字的解释就别具只眼,指出"如在非谓真在,亦非谓不在",这种辩证思维确实展现了南朝学人的思辨水平。可惜这样的真知灼见在全书占比太少,更多时候我们看到的是无休止的概念游戏。比如在讨论"君子不器"时,他花了整整五页篇幅辨析"器"的十七种引申义,却对这句话蕴含的素质教育思想轻描淡写。这种注经方式,不正是孔子所批评的"学而不思则罔"的典型吗? 特别想吐槽的是书中随处可见的门户之见。皇侃对郑玄注的盲目推崇简直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但凡郑注与其他各家有出入,必定曲为之说。在解释"民可使由之"时,明明王肃的解释更合情理,他却非要牵强附会地维护郑玄的曲解。这种学术上的偏执,让这部号称"集解"的著作实际上成了郑玄学的宣传手册。我不由想起清代学者焦循的锐评:"皇氏之疏,名为集解,实为郑学张目。" 最讽刺的是,皇侃在序言中自诩"折衷群言,归于至当",可通观全书,哪里有什么折衷?处处都是党同伐异。这种言行不一的做法,倒与南朝士族"清谈误国"的做派一脉相承。在疏解"巧言令色鲜矣仁"时,他自己不就正在犯这个毛病吗?用华丽的辞藻堆砌出空洞的释义,这种注经方式,不正是孔子最厌恶的"言不及义"? 重读完毕,合上书页,不禁长叹。这部被后世奉为圭臬的著作,说到底不过是南朝学风的一个标本——繁琐、玄虚、门户之见深重。它或许可以作为研究南朝学术史的史料,但若当作理解《论语》的指南,恐怕会让人误入歧途。在这个意义上,朱熹当年批评"皇氏之疏,支离蔓衍",真是一针见血。现代读者若想真正领会《论语》精髓,与其啃这部浮华空洞的义疏,不如直接读白文来得真切。 书架上的《论语集解义疏》又被我放回了角落,这次大概很久都不会再碰了。有些经典,未必真如传说中那么值得膜拜。
论语集解义疏
知书房
论语集解义疏
皇侃 著
立即阅读
推荐阅读
呻吟语
知书房
呻吟语
吕坤 著
《呻吟语》是明代晚期著名学者吕坤(1536—1618)所著的语录体、箴言体的小品文集,刊刻于1593(明万历二十一年),时吕坤在山西太原任巡抚。 《呻吟语》是吕坤积三十年心血写成的著述。全书共分六卷,前三卷为内篇;后三卷为外篇,一共有大约数百则含意深刻、富有哲理的语录笔记。大体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包容吸纳了道家、法家、墨家等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加上作者本人的宦海沉浮以及对人世间冷暖沧桑的独特感受。全书内容,基本上是针对明朝后期由盛转衰出现的各种社会弊病,提出了兴利除弊、励精图治的种种主张,从而对人生、国家以及天地宇宙的各种现象有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和认识,特别是修身养性方面,作者较深层次地论述了其独特的看法。
孔丛子
知书房
孔丛子
孔鲋 著
人物故事集。 秦孔鲋(约前264—前208)著。六卷。鲋字子鱼,一名甲。孔子后代,居魏国,魏相子顺之子。承继家学,博通经史。秦并六国,奉诏赴朝廷,官拜少傅。秦始皇三十四年,丞相李斯建议焚书。鲋既惧祖宗遗典灭亡无求,又怕坑儒惨刑,遂携弟子襄,潜居故里,将家中《论语》、《尚书》、《孝经》等书,深藏宅院壁中。然后隐于蒿山, 召弟子百人,亲授其书。陈胜起义,鲋出山为博士,从军反秦。晚年因目疾辞官。鲋闲居故里,搜辑自孔子以来五位先祖言行,成此编。汉时,孔子九世孙太常孔减以所著赋与诗合为一卷,称《连丛子》附其后。全书三万九千余字,二十一篇,有《嘉言》、《论书》、《记义》、《刑论》、《记问》、《杂训》等。主要记载孔子、子思、子上、子高、子顺言行事迹。因系孔氏后人追述先祖,故事真情切,生动感人。某些篇章,含有一定进步思想因素,客观上暴露贵族统治者的贪婪与残忍。写作上采取正面叙述人物言行与侧面评论相结合方法,既突出人物性格,展示人物精神风貌,又显示出很高艺术性。孔子形象尤为具体鲜明,不仅有圣人之表,而且有圣人之德。有民国二十五年(1936)商务印书馆铅印本。
言子文学录
知书房
言子文学录
言偃 著
宋陈振孙撰《直斋书录解题》列有《言子》三卷。陈振孙与王邑宰为同时人,悉其事,故载之于书。考王公爚所次《言子》三卷,书已失传,惟元代大德间赵孟顺书《卢侯生祠碑记》有“言子废集,卢公重加侵梓”之语,碑在县儒学。明邑宰耿公与侯氏辑注《言子文学录》一卷,耿邑宰所注《言子文学录》,全文悉备,其书采选《鲁论》、《礼记》、《家语》诠次之,文与原书次第不侔。考当日惟视语义,各从其类。如《论语》先载子游问孝章,而《文学录》首辑“文学子游”四字,余皆类是。顾于诸书,犹有挂漏。不揣彅劣,重为讨辑之,仍昔名曰《言子文学录》。耿公原书所有者并注,录之加注“侯氏辑”、“耿氏注”等字,不敢没古人之用心,其先后亦仍之。今所增入者,添注“今增”二字。略仿宋王邑宰分辑三卷之意:第一卷文学上,凡言学问政事入之;第二卷文学中,言丧礼者入之;第三卷文学下,言杂礼者入之。共成三卷,略存旧体。
精选书评
知书客638615
读《论语集解义疏》时,我注意到大部分人都称赞孔子的思想。而我觉得何晏的注解同样了不起。他整理各家说法,用简单的话解释道理。一个当官的人能静下心来研究学问,比孔子讲道理更难。他对每句话都认真分析,对每个字都仔细思考。现在的人翻翻译本就说懂了,根本不知道古人付出了多少心血。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好学问需要时间和耐心。
论语集解义疏
知书房
论语集解义疏
皇侃
知书客181613
# 半部论语治天下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集解义疏》将让我们重新发现孔子穿越千年的智慧光芒。通过对这部儒家经典的详尽注释与精妙阐发,历代学人汇聚在此的思索结晶,不仅为我们拆解了《论语》的微观奥义,更揭示其宏观体系,使得原本凝练的只言片语呈现出完整的宋元思想发展脉络。
论语集解义疏
知书房
论语集解义疏
皇侃
知书客955759
古籍,义理之精髓。细读,慢品,深思。年轻时该读,年老时也该读。顺境时能懂,逆境时更能懂。聪明人读得通,普通人也读得通。无聊时应该读,忙乱时更该读。做人要读,做事更要读。圣贤之道!读皇侃的书不如图个明白,明白书不如明白心。明白心就是明白路。
论语集解义疏
知书房
论语集解义疏
皇侃
知书房
推荐阅读
知书房
知书房
知书房
精选书评
知书房
知书房
知书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