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书籍
诗文
书单
上传书籍
暂无结果
知书客349068
2025年07月30日
奇书!兵家之明镜,千古之圭臬。雄哉!壮哉!妙哉!可作兵典读,可作史册观;可细嚼慢咽,可囫囵吞枣。治世当读,乱世更当读。将帅可习其谋略,书生可悟其韬略。纸上谈兵时需阅,沙场点兵时也需阅。习武不如懂武,懂武不如通武。通武之道,尽在此书!
历代兵制
知书房
历代兵制
陈傅良 著
立即阅读
推荐阅读
何博士备论
知书房
何博士备论
何去非 著
中国古代第一部军事人物评论集。1卷,28篇。北宋武学博士何去非撰。书成后,深得翰林学士苏轼赞赏,两次奏荐,乞换文资,并附呈此《备论》,以证实其“文章议论”。该书现存26篇。书中对战国至五代的兴衰成败和22个军事人物的用兵得失进行了评述,旨在以史为鉴。该书认为,不能笼统地肯定或否定战争,战争既“有以 用而危,亦有以不用而殆”,重要的是看是否含乎“德”、合乎“顺逆之情”、“利害之势”。它强调,要赢得战争的胜利必须有“智”,“智”胜于“勇”,楚汉战争中刘邦“能得真智之所在”,所以战胜了一味争强斗力的项羽; “智足以役勇,勇足以济智”,认为隋朝杨素堪称智勇兼备。书中对如何用“智”作了多方面的论述:认清主要敌人,以战国时六国之亡,“自战其所可亲,而忘其所可仇”为鉴;攻防的主次方向要分明,以晋灭吴所以胜,刘濞之所以败为例证;主张灵活用兵,“不以法为守,而以法为用”,推崇韩信、曹操“出奇应变”,多谋善断。 为了以智胜敌,主张利用“谋夫策士”,东汉末孙坚之所以“功业不就”,就是因为无人“发智虑之所不及”。书中提出君将要和谐,认为孙武、司马穰苴、周亚夫、诸葛亮、王猛等历代著名将相都是“深得于君”,权不中御,因而才能“武事可立,而战功可收。”《何博士备论》褒贬历史人物不囿旧说,苏轼赞誉它“论历代所 以废兴成败,皆出人意表,有补于世”。当然,其中对某些人和事的评论,也难免有偏颇之处。
武经总要
知书房
武经总要
曾公亮 丁度 著
《武经总要》是北宋官修的一部军事著作,作者为宋仁宗时的文臣曾公亮和丁度。两人奉皇帝之命用了五年的时间编成。该书是中国第一部规模宏大的官修综合性军事著作,对于研究宋朝以前的军事思想非常重要。其中大篇幅介绍了武器的制造,对古代中国军事史、科学技术史的研究也很重要。《武经七书》之一,作为武学的必修课程。
孙膑兵法
知书房
孙膑兵法
孙膑 著
《孙膑兵法》又称《齐孙子》是中国古代的著名兵书,也是《孙子兵法》后“孙子学派”的又一力作。作者为孙膑,传说他是孙武的后代,在战国时期生于齐国,曾和庞涓一块儿学习兵法。《孙膑兵法》最早见于《汉书·艺文志》,东汉以后就已经失传。因此著名历史学家钱穆曾推测孙膑就是孙武,认为《孙膑兵法》就是《孙子兵法》。1972年,在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同时出土竹简本的《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才改变了学界的认识。竹简本是汉初抄本,其中孙膑不以第一人称出现,所以学界普遍认为此书是由孙膑弟子纪录而成。现在分上下两编,共三十篇。
精选书评
知书客664786
自八月起至十一月终读完全书,共计四阅月。重点研读战国至唐代兵制部分,宋明章节仅作浏览。陈氏考订历代军事制度沿革,条分缕析,征引详实,于兵员征发、编制演变、给养方式等皆有精要论述。其治学严谨,史料排比得当,足资军事制度研究者参考。书中对府兵制、卫所制的辨析尤为透彻。惟元代兵制考述稍显简略,是为小憾。壬寅冬月志于沪上。
历代兵制
知书房
历代兵制
陈傅良
知书客496551
兵家奇书,读来却尽是迷惘。古制云云,当下何处可寻?顺读则见变革无常,逆览又觉周而复始。午时翻阅难解忧愁,夜半细读更添困惑。将帅观之愈觉茫然,兵卒读来益发迷茫。楚歌四面时当读,金戈铁马时也该读。穷兵黩武终是空,止戈为武亦成梦。治兵如治水,疏堵之间,竟不知何为上策。
历代兵制
知书房
历代兵制
陈傅良
知书客261415
在图书馆读《历代兵制》,翻过很多次。一般人会注意它讲的军事制度变化,我却觉得更有意思的是书里那些朝代如何应对军事失败。统治者总想打赢仗,但能在失败后反省并改革的很少。比如宋朝,禁军腐败了还在硬撑,结果越打越输。看这本书让我明白,制度再好也得有人敢改,否则就是摆设。这种真实的教训比胜利的故事更值得琢磨。
历代兵制
知书房
历代兵制
陈傅良
知书房
推荐阅读
知书房
知书房
知书房
精选书评
知书房
知书房
知书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