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书籍
诗文
书单
上传书籍
暂无结果
知书客881247
2025年09月04日
爱默生说每个人都要找到自己的生活准则。但准则真的存在吗?人生这么复杂,怎么可能用几条准则就概括?他告诉我们要独立,但现实中谁能完全独立?他说要相信直觉,但直觉往往出错。他说物质不重要,但没钱怎么活?这些道理听起来很美,实际却很难做到。也许他的准则只适合他那个时代。现在看这些准则,更像是一种理想化的说教。
生活的准则
知书房
生活的准则
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 著
立即阅读
推荐阅读
威廉·麦斯特的学习时代
知书房
威廉·麦斯特的学习时代
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 著
商贾之子威廉·麦斯特沉沦于魅影幢幢的剧场幻境,矢志成为伟大的戏剧家与剧作家。这部《学习时代》堪称欧洲文学里程碑:它既是魏玛古典主义的扛鼎之作,更开创了"成长小说"的文类范式;既讲述着超越时代的自我觉醒史诗,亦为十八世纪末叶欧洲剧坛留下一卷斑斓浮世绘。
曙光
知书房
曙光
弗里德里希·尼采 著
尼采将著作命名为《曙光》时,绝非仅为吸引那些"以书名断书"的庸常读者。这个书名喻示着他自身哲学体系的破晓——此前他的思想视野虽未全盘接受,却始终笼罩在叔本华、瓦格纳乃至孔德的阴影之下。《人性的,太人性的》尚属过渡产物,自与拜罗伊特决裂后,尼采在这部作品中竭力重立思想根基,夺回精神自由,摸索着专属的哲学道路。1881年在热那亚春日勃发中写就的《曙光》,正是这位新尼采的黎明。"此书开启了我对道德的征伐",他在自传《瞧!这个人》中如是宣告。正如其鼎盛时期的《快乐的知识》《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善恶的彼岸》《论道德的谱系》,本书同样彰显着尼采无与伦比的深度心理洞察力,这种令十九世纪乃至任何时代都黯然失色的洞见,注定使他成为人类精神最锐利的审判官。
审判
知书房
审判
弗兰茨•卡夫卡 著
在这部惊世之作中,卡夫卡以令人窒息的笔触将读者拽入约瑟夫·K的深渊。这个平凡男人某日惊醒,竟身陷莫须有之罪——罪名本身却如幽灵般永不显形。 获释后的他被迫定期出庭应讯,司法机器化作百爪挠心的凌迟:每一次开庭都是无果的轮回,每一道程序皆成荒诞的酷刑。当命运的迷雾愈浓,他的银行职员生涯、与房东太太的周旋、同邻家少女的暧昧,悉数坠入失控的漩涡。K越是竭力挣脱,越在自证清白的执念中加速坠向终极的精神绞架。
精选书评
知书客165215
随手翻开这本泛黄的小书,不曾想爱默生的文字如冷水浇头,让人在字里行间忽而振奋忽而自省。当读到"每个人都是一个神龛"时,心跳似乎漏了一拍,又像被春雷惊醒。他的思想像一柄双刃剑,一面划破了世俗的虚妄,另一面又割伤了我的自以为是。直到合上书页,那些警句仍在脑海盘旋,既像甘露又似苦药,让人在刺痛中获得某种奇怪的慰藉。
生活的准则
知书房
生活的准则
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
知书客912211
翻开信札如见英伦,掩卷时心潮难平。伏尔泰笔下那个自由理性的国度,至今令人神往。他写议会、写贸易、写牛顿,字字都像在敲打专制法国的铁窗。最动人的是他写思想自由:"我们这里烧死哲学家,而他们那里为哲学家立纪念碑。"三百年过去了,这段话依然烫得人心口发疼。
关于英吉利国的书信
知书房
关于英吉利国的书信
伏尔泰
知书客267521
"一个陌生的国度,就像一面镜子,照见我们自己的面容。"——在《关于英吉利国的书信》中,作者以敏锐的洞察力描绘了英吉利国风物人情的点点滴滴,这既是异域他乡的真相洞察,又是对自我文化的深刻叩问。字里行间既有人类共通情感的温柔共鸣,又保持着清醒的文化距离感,恰如那海岸线上永远相望却又永不相融的两片陆地。
关于英吉利国的书信
知书房
关于英吉利国的书信
伏尔泰
知书房
推荐阅读
知书房
知书房
知书房
精选书评
知书房
知书房
知书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