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英吉利国的书信
知书房
关于英吉利国的书信
伏尔泰 著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6
发表书评
翻开这本《关于英吉利国的书信》,就像被迫参加一场没完没了的贵族下午茶会——精致的骨瓷茶杯里盛着的,不过是掺了香精的温吞水。伏尔泰那些被后世捧上神坛的英国观察笔记,本质上是个法国文人对异国文化的意淫产物,带着启蒙时代特有的那种居高临下的好奇。
最让人膈应的是他笔下那种双标式的赞美。一边吹捧英国议会制度多么先进,转头又对法国宫廷的沙龙文化恋恋不舍。这就像当代某些公知,在微博上怒斥国内体制,ins上却疯狂晒着五星级酒店定位。伏尔泰在书信里把牛顿葬礼描写得如同神迹降临,可当英国读者真去西敏寺参观时,会发现那不过是又一个堆满灰尘的贵族墓葬区——他刻意过滤了教堂角落里因工业革命失去土地的乞丐。
更可笑的是他对英国宗教宽容的过度解读。字里行间把英国描绘成思想自由的乌托邦,却对当时仍然存在的天主教歧视法案只字不提。这种选择性失明,活像现在某些旅行博主只拍科茨沃尔德田园风光,绝口不提曼彻斯特的贫民窟。当他津津乐道伦敦咖啡馆里的哲学辩论时,完全忽略了这些场所根本禁止女性和劳工阶层进入的事实。
不过平心而论,书信里对莎士比亚的评论倒显出几分真知灼见。伏尔泰敏锐地捕捉到英国戏剧中那种野蛮的生命力,虽然他用的是法国人特有的嫌弃口吻:"这些英国人居然让尸体直接在舞台上流血!"——这种文化震惊反而成了全书最生动的段落。就像今天我们看B级片的恶趣味,越是觉得粗俗,越忍不住要看第二眼。
整本书最值得玩味的是它的矛盾性:一个因言获罪流亡英国的作家,却用最法国式的优雅文笔来解构英国。这种拧巴反而意外地诚实,至少比当代那些把留学日记写成感恩教育的伪纪实文学强。读它的时候我总想起某位在剑桥读博的朋友的朋友圈:九宫格学院草坪配叔本华语录,定位却永远避开旁边的学生救济食品站。
这本书的内容很准确。
"一个国家是否真正伟大,不在于其疆域之辽阔,而在于其人民心智之开明。" ——伏尔泰《关于英吉利国的书信》
历时三十余个日夜,我沉浸在这部由法国思想家伏尔泰写就的《关于英吉利国的书信》中。这部仅有百余页的思想随笔,却让我感受到了比许多鸿篇巨制更为震撼的思想冲击力。伏尔泰以其特有的犀利与幽默,为我们勾勒出一幅18世纪英国社会的全景图,更在其中注入了对欧洲文明的深刻思考。
这部作品诞生于伏尔泰流亡英国期间,由二十五封信札组成。表面上看是对英国政治制度、科学成就、文学艺术的客观描述,实则处处暗含对法国专制制度的批判。从议会制度到宗教宽容,从牛顿力学到莎士比亚戏剧,伏尔泰以他标志性的讽刺笔调,将英国的自由精神与法国的专制压迫形成鲜明对比。读来时常令人会心一笑,却又在笑过之后陷入沉思。
有人说伏尔泰的文字太过刻薄,但在我看来,正是这种看似刻薄的智慧,才能刺破时代的思想迷雾。他写英国议会"在那里,国王提议,人民决定",写宗教宽容"在这里,一个犹太人、一个土耳其人和一个基督徒可以同桌共饮",这些看似平淡的叙述背后,都暗藏着对法国现状的辛辣讽刺。我特别喜欢他对英国知识分子的描写,那种对真理的纯粹追求,至今仍让人心向往之。
记得读到他对牛顿的描述时,我忍不住放下书望向窗外的星空。伏尔泰说:"牛顿用他的棱镜分解了阳光,就像他分解了宇宙的奥秘。"这种将科学发现诗意化的表达方式,展现了伏尔泰作为启蒙思想家的独特魅力。他不只是简单地介绍英国见闻,而是将所见所闻升华为对理性、自由的礼赞。
与《战争与和平》这样的巨著相比,《关于英吉利国的书信》更像是一把精巧的思想手术刀。它没有史诗般的宏大叙事,却能在方寸之间展现出一个时代的灵魂。伏尔泰的文字就像他笔下英国的海峡一样,看似平静,实则暗流涌动,将自由思想的种子悄悄带向欧洲大陆。每次重读,我都能发现新的思想火花,这或许就是经典作品的永恒魅力。
偶然在二手书店翻到这本泛黄的《关于英吉利国的书信》时,我正被工作压得喘不过气。封面上烫金的字母已经褪色,却莫名让我想起大学时那位总爱在课堂上挥舞着羽毛笔道具的文学教授。他说过,有些书就像时间胶囊,藏着跨越世纪的智慧。
这本书确实给了我意想不到的力量。伏尔泰笔下的英国,与其说是地理意义上的国度,不如说是启蒙思想的具象化呈现。那些关于议会制度、宗教信仰自由和科学精神的描述,在今天看来依旧振聋发聩。我特别记得他描写牛顿葬礼的那段——"整个国家都在哀悼一位数学家,就像哀悼国王那般隆重"。这种对知识的尊崇,突然让我理解了为什么当年那些留学生甘愿冒着生命危险也要把《物种起源》藏在行李箱夹层里带回国。
伏尔泰的写作风格有种特别的魅力。他像个狡黠的老朋友,时而用夸张的对比让你发笑("在法国我们烧死一个哲学家,在英国他们给哲学家授勋"),时而又突然严肃起来探讨深奥的哲学命题。这种举重若轻的笔法,让我想起去年在伦敦参观皇家学会时,讲解员指着展柜里胡克的显微镜说:"这就是用玩笑改变世界的工具。"
书信体特有的对话感让阅读体验格外生动。当伏尔泰调侃英国气候时,我仿佛能看见他裹着羊毛毯在炉火边写信的样子;当他论述洛克的政治理论时,又像是站在咖啡馆的演讲台上。这种身临其境的阅读感受,让我在工作午休时读着读着就忘记时间,直到咖啡都凉了才发现。
最触动我的是他对宽容精神的论述。在宗教狂热依然盛行的年代,伏尔泰观察到英国"一个教区可能有二十种信仰,但只有一种啤酒"。这种幽默背后的深刻洞见,让我想起去年参与的国际项目组——来自七个国家的同事争论方案时面红耳赤,但休息时分享家乡点心却其乐融融。文明的进步不正是这样吗?在差异中寻找共识,在碰撞中产生火花。
书中对英国议会的描写尤其发人深省。伏尔泰说那里"农民的儿子可以批评贵族的提案",这种平等精神让我联想到最近参加的创客大会。看着00后创业者们毫不怯场地挑战行业大佬的观点,突然意识到:真正的进步不在于推翻什么,而在于让每个声音都能被听见。就像伏尔泰发现的,英国最伟大的发明不是蒸汽机,而是"批评不被视为犯罪"的社会氛围。
有个细节让我会心一笑:伏尔泰抱怨英国食物难吃,却盛赞他们的思想自由。这让我想起留学时总吐槽英国料理,却受益终身的seminar文化。也许完美国度本不存在,但某些闪光特质足以照亮人类文明的道路。合上书时,窗外正下着雨,但心里却像被英吉利海峡的阳光晒过般暖洋洋的。
这本书最神奇的地方在于,它既是一面历史的镜子,又能照见当下的自己。读着伏尔泰对皇家学会的描写,我突然理解了为什么母校要把"敢于质疑"刻在校训碑上;看到他对比英法两国的司法制度,才明白现在参与陪审团工作的意义。三百年前的文字,竟然解开了我很多现实困惑。
在碎片化阅读盛行的今天,这本老书给了我久违的沉浸式思考体验。就像伏尔泰说的,真正的智慧不在于记住多少事实,而在于"让思想像泰晤士河一样自由流动"。每次重读都有新收获,上周读到他对莎士比亚的评论时,突然想起导师说过的话:"经典之所以是经典,不是因为它古老,而是因为它永远年轻。"
此刻敲着键盘写下这些文字,耳机里正好播放着BBC的辩论节目。不同口音的英语激烈交锋,却始终保持着基本的相互尊重。这种场景,想必会让伏尔泰欣慰地举起他的羽毛笔吧。文明的进步从来缓慢,但每当我在书中遇见这些跨越时空的智慧闪光,就又会觉得,人类终究是在向更明亮处行走。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