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书籍
诗文
书单
上传书籍
暂无结果
知书客621478
2025年09月04日
《明史》作为二十四史中最后一部纪传体通史,承载着三百年大明王朝的兴衰荣辱,翻开这部厚重的史册,仿佛能触摸到那些被时光淬炼过的历史温度。这部由清代张廷玉领衔编纂的官修正史,虽成书于异代,却以其严谨的体例和详实的记载,成为我们回望明朝最重要的窗口。每当在图书馆泛黄的纸页间遇见那些生动的历史细节,总忍不住想象当年史官们秉烛修史时,笔尖与竹纸摩擦发出的沙沙声响。 这部跨越九十一卷的皇皇巨著,采用纪传体与志表相结合的经典体例,将帝王将相与市井小民的故事编织成恢弘的历史画卷。特别令人动容的是《忠义传》中那些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他们用生命书写的节气,在冰冷的历史长河中泛起温暖的涟漪。记得初次读到锦衣卫指挥佥事王承恩随崇祯帝自缢煤山的记载时,那句"臣陪陛下同死"的绝笔,让数百年的时光阻隔瞬间消弭。这种穿透纸背的历史感染力,正是《明史》最珍贵的特质。 作为经历过明清易代的史书,《明史》的编纂本身就是一个耐人寻味的历史现场。康熙年间开设明史馆的诏令,乾隆朝最终定稿的曲折,都让这部史书带上了独特的时代印记。在阅读时常常会想,那些汉族史官在记录故国往事时,该怀着怎样复杂的心绪?这种编纂者与记述对象之间的微妙张力,反而让《明史》呈现出比前代史书更丰富的历史层次。 书中对明代典章制度的记载尤其值得细品。《食货志》里关于一条鞭法的变革,《河渠志》中治理黄河的艰辛,这些看似枯燥的行政记录,实则是理解明代社会运转的密码。个人特别喜欢《舆服志》里对各种官服纹样的描写,从一品文官的仙鹤补子到九品武官的犀牛补子,这些细节让历史突然变得立体可感。 《明史》的文学价值同样不容忽视。张廷玉等人继承《史记》笔法,在严谨的史笔中不失文学神采。读《海瑞传》时,那个抬棺上谏的"海青天"形象跃然纸上;《戚继光传》中抗倭的战事描写,让人仿佛听见了鸳鸯阵中的喊杀声。这种史笔与文采的完美结合,使得阅读过程既增长见识,又获得审美享受。 在当代重读《明史》,更能体会其中蕴含的智慧。书中对宦官干政的警示,对土地兼并的剖析,对边患问题的思考,都透着超越时代的洞察力。有时会不自觉地联想到,那些历史教训在今天是否依然具有现实意义?这种古今对话的阅读体验,正是经典史籍历久弥新的魅力所在。 放在书架显眼处的《明史》总让我想起钱穆先生的话:"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这部凝聚着无数史家心血的著作,不仅是我们认识明朝的钥匙,更是理解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重要入口。每当夜深人静时展卷细读,总能感受到历史长河中那些智慧与勇气的回响,这种跨越时空的精神共鸣,或许就是读史最大的乐趣。
明史
知书房
明史
佚名 著
立即阅读
推荐阅读
宋书
知书房
宋书
沈约 著
《宋书》是一部记述南朝刘宋一代历史的纪传体史书。梁沈约撰﹐含本纪十卷﹑志三十卷﹑列传六十卷﹐共一百卷。今本个别列传有残缺﹐少数列传是后人用唐高峻《小史》﹑《南史》所补。八志原排在列传之后﹐后人移于本纪﹑列传之间﹐并把律历志中律与历两部分分割开。 《宋书》收录当时的诏令奏议﹑书札﹑文章等各种文献较多﹐保存了原始史料﹐有利于后代的研究。该书篇幅大﹐一个重要原因是很注意为豪门士族立传。沈约在《宋书》各志中的叙述,经常溯及到魏晋时期,这可以弥补《三国志》等书的缺陷,同时因为志才是沈约亲自创作的部分(人物传记多抄前人徐爰之宋书),所以志的价值最高。《宋书》的志有八类,包括《律历志》、《礼志》、《乐志》、《天文志》、《符瑞志》、《五行志》、《州郡志》、《百官志》,号称《宋书》八书,分量占全书的一半。
新唐书
知书房
新唐书
欧阳修、宋祁、范镇、王畴、宋敏求、吕夏卿、刘羲叟 著
《新唐书》是北宋时期欧阳修、宋祁、范镇、吕夏卿等合撰的一部记载唐朝历史的纪传体断代史书,“二十四史”之一。全书共有225卷,其中包括本纪10卷,志50卷,表15卷,列传150卷。《新唐书》前后修史历经17年,于宋仁宗嘉祐五年(公元1060年)完成。《新唐书》在体例上第一次写出了《兵志》、《选举志》,系统论述唐代府兵等军事制度和科举制度。这是我国正史体裁史书的一大开创,为以后《宋史》等所沿袭。欧阳修与宋祁皆有排佛的倾向,故《新唐书》不见玄奘、一行等佛门之事迹,无以反映盛唐时期的佛教史实。
金史
知书房
金史
脱脱 著
《金史》是二十四史之一。撰成于元代,全书一百三十五卷,其中本纪十九卷,志三十九卷,表四卷,列传七十三卷,是反映女真族所建金朝的兴衰始末的重要史籍。从元顺帝至正三年(1343年)三月开始编撰,至第二年(1344年)十一月成书。全书共一百三十五卷,其中有本纪十九卷,志三十九卷,表四卷,列传七十三卷。记载了上起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出生(1068年),下至金哀宗天兴三年(1234年)蒙古灭金,共166年的历史。
精选书评
知书客742537
奇书,明朝真实写照。好读、易懂、过瘾。可以按顺序读,可以跳着读。可以每天看一点,也可以一口气读完。高兴时适合看,烦闷时也适合看。学者能学到东西,普通人也能有收获。失意时要读,得意时更要读。看历史不如懂历史,懂历史不如悟历史。悟历史之镜!
明史
知书房
明史
佚名
知书客871856
明朝诸帝,洪武创业艰难,永乐雄才大略,令人振奋。尤其崇祯帝,虽处末世,却勤政不辍,每日批阅奏章至深夜,其"朕非亡国之君"的悲叹,读来令人唏嘘。最可贵者,是那些在乱世中依旧坚守气节的士人——方孝孺宁死不改诏书,于谦力挽狂澜,这才是真正的风骨。读明史总让人感慨:无论时局多艰,总有人以脊梁撑起一片天。
明史
知书房
明史
佚名
知书客356619
明朝兴衰的脉络,全都写得清楚。文官武将的才能,全部展现无遗。纵观明朝历史,成败得失都有原因。治国用兵的道理,皇帝大臣都明白,所以有洪武永乐之盛。事情都有起因,小的疏忽会变成大祸。朱元璋说过,要防微杜渐。所有太平都是谨慎治理的结果,所有动乱都是小错积累造成的。朝廷的决策,君臣的配合,决定了国家命运。
明史
知书房
明史
佚名
知书房
推荐阅读
知书房
知书房
知书房
精选书评
知书房
知书房
知书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