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
明史
佚名

明史

佚名  

《明史》是二十四史最后一部,共三百三十二卷,包括本纪二十四卷,志七十五卷,列传二百二十卷,表十三卷。它是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载了自朱元璋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至朱由检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二百多年的历史。其卷数在二十四史中仅次于《宋史》,其修纂时间之久、用力之勤则是大大超过了以前诸史。《明史》虽有一些曲笔隐讳之处,但仍得到后世史家广泛的好评。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91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865926
翻开《明史》,有人看到的是铁血征战的辉煌。有人注意的是朝堂争斗的残酷。而我觉得就像在听一位老友讲述往事。那些人物和事件如此真实,仿佛就发生在眼前。朱元璋的奋斗,张居正的改革,戚继光的抗倭,一个个故事教会我坚韧与担当。这个朝代的兴衰荣辱给我们太多启示。历史不会重复,但总会给后人留下思考。读《明史》让我更加理解这片土地上的过往。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484773
明朝的政治格局呈现出鲜明的派系特征,主要可分为清流、宦官和权臣三大势力。清流以文官集团为核心,代表人物当属海瑞,他们奉行儒家正统思想,主张以道德教化治国。这种治国理念看似高尚,实则存在致命缺陷——过分强调道德标杆的作用,却忽视了制度建设的重要性。海瑞一生清廉如水,甚至到了苛刻的地步,但这种个人操守无法转化为有效的治国方略。明朝中后期,清流官员陷入无休止的党争,将大量精力耗费在道德批判上,而非解决实际问题。 宦官的崛起是明朝政治的一大特色,以魏忠贤为典型。他们通过掌控内廷机构,逐渐染指朝政。与韩国申不害的术治类似,宦官集团擅长玩弄权术,利用皇帝信任攫取权力。但权术治国终究是旁门左道,天启年间魏忠贤专权时,虽然一时权势熏天,却导致朝纲败坏,民怨沸腾。这种建立在阴谋诡计上的权力结构极其脆弱,崇祯帝即位后,魏忠贤集团迅速土崩瓦解,但给国家造成的伤害已难以弥补。 权臣一派以张居正为代表,其改革思想与法家"势"派有异曲同工之妙。张居正深谙用人之道,通过考成法等手段强化中央集权。他在位期间大力整顿吏治,推行一条鞭法,使明朝出现了难得的中兴气象。但正如齐国势派的悲剧,张居正的改革过度依赖个人能力。万历十年张居正病逝后,其改革措施大多被废,人亡政息的悲剧再次上演。更致命的是,张居正为推行改革不惜打压言路,破坏了明朝本就脆弱的政治平衡,为后来的党争埋下祸根。 明朝的衰落轨迹与这三派势力的消长密切相关。清流空谈误国,宦官祸国殃民,权臣改革又难以持续。究其根本,在于明朝始终未能建立一套稳定有效的制度体系。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后,皇权与相权的平衡被打破,导致后来出现畸形的权力结构。当皇帝勤政时,如洪武、永乐年间,国家尚能运转;一旦皇帝怠政,权力真空立即被宦官或权臣填补。这种"人治"传统使得明朝政治始终在清明与混乱间摇摆,最终在内外交困中走向灭亡。 对比宋朝完善的文官制度和成熟的权力制衡机制,明朝的政治设计显得尤为粗糙。宋朝通过台谏制度、科举取士等方式,构建了相对稳定的政治架构,即使出现昏君也能维持国家运转。而明朝过分依赖个人因素,将国家命运系于皇帝一人之身,这种政治模式的脆弱性在崇祯朝暴露无遗。当最后一个勤政的皇帝遭遇内忧外患时,庞大的帝国便在短短十余年间土崩瓦解。历史证明,缺乏制度保障的治国之道,终究难逃人亡政息的宿命。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212057
"一代之兴亡,千秋之得失,具于一书。"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742537
奇书,明朝真实写照。好读、易懂、过瘾。可以按顺序读,可以跳着读。可以每天看一点,也可以一口气读完。高兴时适合看,烦闷时也适合看。学者能学到东西,普通人也能有收获。失意时要读,得意时更要读。看历史不如懂历史,懂历史不如悟历史。悟历史之镜!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903217
"一部《明史》,半部中国史。"
2025年08月01日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