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书
新唐书
欧阳修、宋祁、范镇、王畴、宋敏求、吕夏卿、刘羲叟

新唐书

欧阳修、宋祁、范镇、王畴、宋敏求、吕夏卿、刘羲叟  

《新唐书》是北宋时期欧阳修、宋祁、范镇、吕夏卿等合撰的一部记载唐朝历史的纪传体断代史书,“二十四史”之一。全书共有225卷,其中包括本纪10卷,志50卷,表15卷,列传150卷。《新唐书》前后修史历经17年,于宋仁宗嘉祐五年(公元1060年)完成。《新唐书》在体例上第一次写出了《兵志》、《选举志》,系统论述唐代府兵等军事制度和科举制度。这是我国正史体裁史书的一大开创,为以后《宋史》等所沿袭。欧阳修与宋祁皆有排佛的倾向,故《新唐书》不见玄奘、一行等佛门之事迹,无以反映盛唐时期的佛教史实。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84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665415
翻开《新唐书》的那一刻,仿佛推开了一扇通往盛唐的斑驳木门,扑面而来的是陈旧墨香中混杂的历史尘埃。这部由欧阳修领衔编撰的皇皇巨著,承载着太多说不清道不明的历史重量,让人在字里行间既感受到恢弘气象,又陷入深深的迷思。 这部史书最令人困惑的,是它如何处理真实与虚构的边界。当宋祁笔下的武则天以如此鲜明却又矛盾的形象出现时,我们不禁要问:这到底是史官的如实记录,还是带着宋代文人偏见的再创作?那些栩栩如生的宫廷对话,那些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真的都来自确凿的史料吗?我常常在深夜合上书卷,望着窗外的月光出神,想象着千年前的史官们如何在烛光下取舍史料、权衡字句。 《新唐书》的叙事结构也令人着迷又迷惑。欧阳修那种简洁有力的文风与宋祁华丽铺陈的笔调交织在一起,形成奇特的阅读体验。有时你会被一段突如其来的细节描写所震撼,比如安史之乱中某个不知名小卒的临终遗言;有时又会被大段程式化的帝王本纪弄得昏昏欲睡。这种跳跃与断裂,不正是历史本身的面貌吗?真实的历史从来不是整齐划一的教科书,而是由无数碎片拼凑而成的马赛克。 最让人感到迷茫的,或许是书中那些被刻意隐去的空白。吕夏卿负责的志表部分,那些冰冷的数字背后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故事?刘羲叟的天文志里记载的星象异变,与同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真的只是巧合吗?我们永远无法确定,这些空白是史料缺失所致,还是编纂者有意的选择。这种不确定性,反而让历史显得更加真实——因为历史从来就不是非黑即白的简单叙事。 读《新唐书》时,我常常想起范镇在编纂过程中的那些坚持,想起宋敏求对史料真伪的严苛考辨。这些史官们又何尝不是在迷雾中前行?他们面对的不仅是浩如烟海的史料,更有当朝的政治压力和个人的价值判断。我们今日阅读时的迷茫,或许正是他们当年编纂时的困惑在千年后的回响。 合上这本厚重的史书,最大的感悟或许是:历史从来就不是一个确定的答案,而是一连串永恒的追问。《新唐书》留给我们的,不仅是唐代的兴衰往事,更是一面映照当代的镜子——当我们试图理解历史时,其实也在理解当下的自己。这种理解永远充满迷雾,但也正因如此才显得珍贵。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938719
这部史书让人看不懂。好多人写的,欧阳修、宋祁这些人。他们写的东西太乱了。有时候往前翻几页就看不懂了。里边写的事情不太清楚。人名很多,官职也很多。看的时候老是要想这个是什么官。打仗的段落特别多,可是写得不太好。觉得他们写的时候没有商量好。不想看了可是又觉得应该看。看了半天也没记住什么东西。为什么这么多人写书还写成这样。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437089
"观其所以失而政之弊,则存乎其人而已矣。"
2025年07月3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543891
这本《新唐书》由一群宋朝官员集体编写,但内容实在让人失望。他们删掉了《旧唐书》很多重要细节,强加宋代的政治观点到唐代历史上。特别是欧阳修主导的列传部分,立场太明显,只写他喜欢的人物。更糟糕的是,文笔矫揉造作,故意用难懂的古文。这本书名义上是正史,实际上是一群宋代文人的政治宣传册。比起《旧唐书》的朴实详实,《新唐书》只剩下华丽的空壳。
2025年07月3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482577
从《新唐书》中读来,随着年纪增长,越发觉得其中记载的兴衰得失值得深思。人总是很难摆脱对权力的迷恋和欲望的膨胀,其中君臣之间的制衡之道在宋朝初期表现得尤为明显。或许这就是历史给后人留下的警示。想到欧阳修主持编修时的严谨态度,以及宋祁等人对史料的取舍,确实体现了宋代史官的治学精神。从书中,能看到五代十国的混乱局面,也能理解宋太祖赵匡胤的苦心经营。只是这统一局面终究难以持久,能理解其必然,因为历史总是在循环往复。虽是千年之前的往事,也可以对照当下思考权力运行的规律,反思人性中的弱点,理解社会变迁的深层原因。
2025年07月31日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