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自己与古籍打交道也有段时日了,从最初的望而生畏到如今的甘之如饴,这条路走得不算轻松。记得第一次捧起《孟子译注》时,那种既期待又忐忑的心情至今难忘。七百多页的厚度,密密麻麻的注释,光是看着就让人头皮发麻。但说来也怪,越是艰深的文字,反倒越能激起我的征服欲。就像登山者面对险峰时的执念,明知前路艰难,却偏要一试。 要说孟子这个人,可真是个妙人。生活在战国那样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却能始终保持"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气魄。他周游列国,四处碰壁,却始终不改其志。读他的文字,总让我想起现代那些坚持理想的"傻子"们,明知现实残酷,却依然执着地相信人性本善。有时候夜深人静,读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这样的句子,竟会不自觉地眼眶发热。两千多年过去了,这份赤子之心依然能打动人心。 整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孟子那张能说会道的嘴。这位老先生要是活在今天,绝对是个辩论高手。你看他与人论辩,总是先设身处地,再层层推进,最后让对方不得不服。这种说理方式,既不像庄子那样玄之又玄,也不像韩非子那样冷峻犀利,而是带着温度,带着对世道人心的关怀。读他的文字,常常会忘记这是在读古籍,倒像是在听一位睿智的长者娓娓道来。 说到思想内核,孟子最打动我的莫过于"性善论"。在一个人人自危的乱世,他居然坚信人性本善,这份坚持本身就令人动容。他谈"恻隐之心",谈"不忍人之心",谈"四端",字字句句都在告诉我们:人之所以为人,正是因为心中有善的种子。有时候我在想,若是孟子看到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会不会失望?但转念一想,他大概还是会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这种近乎固执的乐观,或许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最缺乏的。 政治主张方面,孟子可谓理想主义的典范。"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样的主张,放在今天都显得激进,更不用说在那个君主专制的年代了。他谈"仁政",谈"王道",谈"与民同乐",读来总让人心生向往。但现实往往残酷,他的理想在战国那样的乱世注定难以实现。有时候我会想,孟子周游列国时,内心是否也曾动摇过?但看他留下的文字,字里行间都是坚定的信念,这份精神力量,穿越时空依然震撼人心。 文字风格上,孟子的文章既有雄辩的气势,又不乏细腻的情感。他善用比喻,说理生动,读来丝毫不觉枯燥。"鱼我所欲也"一章,把抽象的道理讲得如此鲜活;"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一段,更是激励了无数后人。这种深入浅出的表达方式,让我这个古文底子薄弱的读者也能渐入佳境。有时候读着读着,会突然发现原本晦涩的文字变得亲切起来,那种豁然开朗的喜悦,大概就是阅读古籍最大的乐趣所在。 要说不足之处,孟子的思想确实有些过于理想化。他坚信统治者只要施行仁政就能王天下,却低估了人性中自私的一面。这种理想主义色彩,让他的很多主张在现实中难以落实。但换个角度看,或许正是这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才让他的思想历久弥新。在这个讲究实际效益的时代,我们或许更需要这样一份纯粹的理想主义。 合上这本厚重的《孟子译注》,心中百感交集。七百多页的文字,不仅让我领略了先贤的智慧,更让我看到了一个真实的人——有理想,有坚持,也有无奈。读古籍最大的收获,或许就是这种跨越时空的心灵共鸣。当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时,我仿佛看到了一个倔强的背影,在乱世中孤独而坚定地前行。这种精神力量,远比书本上的知识更珍贵。 读书至此,忽然明白为何古人说"读圣贤书,所学何事"。我们读孟子,不仅是在学习古代思想,更是在寻找安身立命的精神坐标。在这个价值多元的时代,这份穿越两千年的智慧,依然能给我们以启迪和力量。
孟子译注
孟子译注
孟子译注
孟子  著
立即阅读

推荐阅读

精选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