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
论语
孔子

论语

孔子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文集,成书于战国前期。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作品多为语录,但辞约义富,有些语句、篇章形象生动,其主要特点是语言简练,浅近易懂,而用意深远,有一种雍容和顺、纡徐含蓄的风格,能在简单的对话和行动中展示人物形象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70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329522
翻开《论语》泛黄的竹简,扑面而来的不是圣贤的智慧,而是一部精心设计的统治剧本。孔子周游列国兜售"克己复礼"时,那些被反复吟诵的"仁者爱人",在鲁国季氏驱逐国君的刀光剑影前显得如此苍白。两千年来,多少帝王将相将这部典籍供上神坛,却从未真正践行其中半句箴言。 细读"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伦理纲常,分明是为权力阶层量身定制的锁链。当齐景公问政时,孔子答"政在节财",可三桓家族侵占鲁国大半土地时,这位圣人却只敢用"是可忍孰不可忍"来发泄愤懑。这种对权贵欲言又止的怯懦,与他对颜回"一箪食一瓢饮"的盛赞形成辛辣讽刺。道德说教在绝对权力面前,永远选择弯腰的姿势。 那些被后世儒生奉为圭臬的语录,实则是充满矛盾的权力话语。"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与"有教无类"并列,"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共存。这种精心设计的模糊性,让历代统治者可以随心所欲地截取片段——需要愚民时引用前者,要求效忠时强调后者。孔子或许不曾料到,他的语录会成为统治术的变形记。 最可悲的是"述而不作"的传承方式。当弟子们将老师片段的言语编纂成神圣文本,思想本身就成了供人膜拜的标本。汉代经学家在故纸堆里皓首穷经,宋明理学家在"天理人欲"中自我折磨,直到科举考场上的八股文将活生生的思想榨干成标准答案。这种对经典的僵尸化处理,恰是孔子最反对的"学而不思则罔"的终极反讽。 站在当代回望,我们看到的不是永恒的智慧,而是一套早该被打破的话语枷锁。当韩国女星因"不敬父母"被网暴,当日本职场仍盛行"过劳死"文化,当中国家长还在用"父母在不远游"束缚子女——这些现代悲剧都在证明,那些被包装成美德的思想钢印,依然在制造着新时代的"礼教吃人"。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治的从来都是被统治者的心。
2025年07月23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997974
孔子说这么多话有什么用。
2025年07月22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804989
君子处世,当以修身为本,以礼为用,以济世为志。孔子言"克己复礼为仁",正是此意。吾常思之,修身之道不在远求,而在日用之间。言语多则失多,行事躁则祸生,夫子所谓"刚毅木讷近仁",实为处世箴言。文章之道,义理为魂,气节为骨,典故为肤,文采为饰。读《论语》愈久,愈觉其言简意赅,字字珠玑。 "不患无位,患所以立",此言道尽立身之本。技能之重,莫过于立身之道;立身之道,莫过于读书明理。吾少时读书,每觉艰涩难通;及长乃悟,非书难读,实心未至也。夫子十五志于学,三十而立,正是为学次第。人之气质,少时最易受染。与君子游,如入芝兰之室;与小人处,如入鲍鱼之肆。此中道理,非亲历不能深知。 吾年近三十,始觉修身之要。往日放言高论,今思之汗颜;从前意气用事,今忆之赧然。夜半独坐,常思日间言行,每每惕然自省。夫子云"吾日三省吾身",诚哉斯言!人生在世,言语当安详,举止应从容。行路不疾不徐,处事不骄不躁。每读"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之句,便觉心胸为之一开。 《论语》之教,不在高深,而在平实;不在玄远,而在切近。吾读此书二十余载,愈读愈觉其味无穷。夫子之道,如醇酒,愈陈愈香;如古琴,愈弹愈妙。今人读《论语》,当求其神而非泥其形,得其意而忘其言。此中三昧,非静心体味不能得也。
2025年07月2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483651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025年07月2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608686
孔子的话,为何读不懂?
2025年07月20日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