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书籍
诗文
书单
上传书籍
暂无结果
知书客265521
2025年07月31日
不得不说,范成大写菊真是个妙人。你看他笔下那些花儿,黄的、白的、紫的,一朵朵开得精神抖擞,活像打了鸡血似的。这哪是在写花啊,分明是在写人嘛!你看那些菊花,风里雨里都挺得笔直,霜打雪压也不低头。这不就是活脱脱的人生写照吗?读着读着,我忽然觉得那些花儿都在对我说话:嘿,你可不能输给一朵花啊!
范村菊谱
知书房
范村菊谱
范成大 著
立即阅读
推荐阅读
书后品
知书房
书后品
李嗣真 著
书法评论。唐李嗣真著。一卷。是书所载82人,分为十等,各有叙录。有评有赞,条理秩然。称后品者,盖有王愔、王憎虔、袁昂、庾肩吾等曾有书品在前。前品已定,则不复铨。此书只在上上品之上更列逸品,为嗣真所创,以明其在九等以上。文中“登逸品数者四人”,可能仅指张、钟、二王,不包括李斯,故有一人之误。有《说郛》宛委山堂本。
采古来能书人名
知书房
采古来能书人名
羊欣 著
书家名录。南朝宋羊欣撰。一卷。名录列有自秦至晋的能书者李斯、赵高、程邈、曹喜、蔡邕、陈遵、王次仲、师宜官、梁鹄、邯郸淳、毛弘、左子邑、杜度、崔瑗、崔寔、张芝、张昶、姜诩、梁宣、田彦和、韦诞、韦少季、罗晖、赵袭、张超、刘德升、钟繇、胡昭、钟会、卫觊、卫瓘、卫恒等人。
声无哀乐论
知书房
声无哀乐论
嵇康 著
晋人嵇康著,从声音本性与情感特征的关联上研究音乐本质的著作。同阮籍一样,他们都去探究追寻“乐”的“自然”本体;与阮籍不同的是:嵇康从“养生论”角度去发掘,而“养生论”在阮籍的乐论中没有什么地位。嵇康认为音乐可以养生,而养生的根本在于精神上的和,因此,嵇康认为音乐的本质就是“和”。《声无哀乐论》的直接理论基础是他的养生论。这种养生,与道家“全身保生”的养生不同,主要是“养神”即培养个体人格的独立性。但是,《声无哀乐论》又不是以“养生”为直接出发点的。他的直接出发点在于“养生”后面的“本体”——“和”。“和”不仅是“养生”而且也是“乐”的“本体”。人体有盛衰,“和”不变;音乐有“五音”,“和”常存。“乐”的“本体”—“和”,是永恒的常驻不变的,它本身没有欢乐与悲哀可言。人之所以感到似乎“乐”有“哀乐”,是把现象与本体混为一谈了。在嵇康看来,“哀乐”是人的情感的体现,是情感的特征,与“乐”的“本体”不是一回事,“心之与声,明为二物”。但又有一定的联系。”和声无象,而哀心有主。”如果你高兴了,就从“和声”中听到欢乐;如果你悲哀了,就从“和声”中听到忧愁。其实,“和声”还是“和声”,它并不改变本性,还是如风一样,自由吹拂。至于你感到“哀乐”那是你的情感使然,并非声音使你“哀乐”。这一点,在美学上有重要价值。它强调了主体自身情感状态在审美和艺术欣赏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审美感受的个体差异现象。“声无哀乐”而人能感受哀乐,人有哀乐却不能改变声音,正说明声音超越了哀乐,不被哀乐所局限。这正是艺术的本质。就是要使艺术超出有限而达到无限,使“至和之声,无所不感”,“兼御群理,总发众情。”
精选书评
知书客615684
翻开《范村菊谱》,很多人只看到菊花的美,我却更在意范成大种菊的坚持。一个文人,放下笔杆拿起锄头,在田里一干就是十年。他不怕辛苦,不怕失败,终于培育出三十多种菊花。这件事告诉我们,只要肯下功夫,普通人也能成就不普通的事。读书人种地,听起来好笑,但他用行动证明,理想不分贵贱。
范村菊谱
知书房
范村菊谱
范成大
知书客488677
奇书,看了之后更糊涂了。前半部分讲种菊花,后面突然说种梅。种菊花的方法写得很细,但是种梅的方法又写得很模糊。翻来翻去不知道重点是什么。有些地方看不懂,比如浇水时说"不可太湿",但没说具体多少。感觉书里写得很随意,想到哪写到哪。看完还是不会种菊花,反而更乱了。
范村菊谱
知书房
范村菊谱
范成大
知书客634718
范仲淹写《范村菊谱》,很多人夸他风雅。但我觉得这书没什么意思。一个当大官的人,整天研究菊花,写这些闲情逸致的东西。当时百姓过得苦,他却有闲心搞这些。书里写了很多菊花的品种,怎么种怎么赏。这些内容对老百姓有什么用?不如多想想怎么治国安民。文人喜欢捧这种书,其实很虚伪。看看他的政治作为,就知道这些风雅都是装出来的。
范村菊谱
知书房
范村菊谱
范成大
知书房
推荐阅读
知书房
知书房
知书房
精选书评
知书房
知书房
知书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