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乐府杂录
知书房
乐府杂录
段安节 著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46
发表书评
乐府之妙,百读不厌。一册在手,如获至宝。闲时翻看,忙时也翻阅。能学唱法,还得道理。入门可读,研习更受益。艺人可借鉴,文人也有启发。学艺要钻研,实践更重要。精华都在里面,从头到尾都精彩。读一遍不够,读十遍不厌。无论何时,翻开都有收获。
"闻此曲者,莫不悲戚。"——《乐府杂录》评《何满子》之言,寥寥数字道尽乐府之动人魂魄处。
段安节的《乐府杂录》中频繁出现"箜篌"这一乐器。"吴娥声绝天,空云闲徘徊;门外满车马,亦须生绿苔"是李贺《箜篌引》的诗句,也是唐代乐府诗对箜篌的典型描写。箜篌音色清越,能模拟自然声响,常被用来表现哀怨之情。这种乐器在唐代宫廷音乐中占有重要地位,是理解当时音乐文化的重要线索。《乐府杂录》详细记载了箜篌的形制、演奏技法及其在乐府表演中的实际运用。这些记载不仅具有史料价值,更反映了唐代音乐艺术的审美取向。
"琵琶长笛齐相和,羌儿胡雏齐唱歌"是岑参《酒泉太守席上醉后作》的诗句,体现了唐代乐府音乐的多元性。《乐府杂录》对这类胡乐入华的记载尤为详尽。书中描述了龟兹乐、高昌乐等外来乐种的传入过程,以及它们与中原音乐的融合情况。这些内容为研究唐代音乐文化交流提供了第一手资料。段安节的记录方式注重实际,较少加入个人评述,这与他的史官身份相符。
《乐府杂录》还系统整理了唐代乐部的组织结构。书中按"雅乐部""云韶部""清乐部"等分类,记录了各部的乐器编制和表演曲目。这种分类方法体现了唐代宫廷音乐的管理制度。段安节对乐工选拔、训练程序的记载,显示出唐代音乐教育的规范化程度。这些制度性内容有助于理解唐代音乐艺术得以高度发展的社会基础。
"自昔古乐失传,而伶工所习,皆非雅奏。然俗乐竟能动人,何耶?盖亦天地间自然之音节也。"
传世杰作,音乐学宝库。读这本书要看场合,入门时可以通读,研究时可以精读。音乐家要读,历史学者也要读。书里记载了唐代音乐的方方面面,包括乐制、乐器、乐曲、乐人。这些内容很重要,是研究古代音乐的第一手资料。我们看到唐代音乐的繁荣景象,也能发现音乐发展的规律。书中保存了很多失传的信息。这些信息对研究者帮助很大。音乐史离不开这本书,音乐理论也离不开这本书。
查看更多书评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