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书单 书籍库
乐论
乐论
阮籍

乐论

阮籍  

三国魏阮籍作。《乐论》继承孔子以来儒家的音乐观念。中国古代乐论正统思想的核心是“和”。《礼记·乐记》中说:“乐者,天地之和也;”宋代理学家程颐概括的更为明确: “礼只是个序,乐只是个和。”这个“和”并不单指狭义的和谐,它包括音乐的性质,音乐美的标准以及音乐的社会作用等等。而且儒家的论乐总是与礼相提并论的,只有礼乐同施,人与人的关系才能相亲相敬。阮籍在《乐论》中完全继承了这种观点,他认为孔子只是开个头,并未举出大概,而他却要细加考察。首先他指出“和”是音乐最高的审美标准,也是圣人、先王制乐的准则。只有合于这个标准,才能实现“移风易俗”的社会功能。在“昔者”与“其后”的比较中,他推出雅乐是“正乐”的范本,因为它“使人无欲,心平气定”,甚至使孔子在齐闻《韶》,竟然“三月不知肉味”。最后归结为“圣人之乐,和而已矣”。儒家之所以这样推崇“平和”及雅乐,因为它符合儒家最高的道德标准——中庸思想;雅乐的内容多以演述文治武功为主,有利于维护统治者的权威。所谓“礼乐正而天下平”,就是要求礼不能逾其制,乐不能失其声,这样才能尊卑有序,定象平心。阮籍甚至认为,礼乐虽然与时俱变,但“和”的准则却不能改,只要“改其名目,变造歌咏”就行了,其结果必然把雅乐引向公式化概念化的死胡同。与雅乐相对立的是淫声,这是传统音乐思想家所摒弃的“邪音”。值得重视的是, 《乐论》正视淫声是衰末之世的音乐, “乐废则淫声作”,而且这种音乐来自现实,题材广泛,为“百姓”所“安服”。 《乐论》说它“取于近物,同于人间;各求其好,恣意所存;闾里之声竞高,永巷之音争先;儿童相聚,以咏富贵,刍牧负戴,以歌贫贱;君臣之职未废,而一人怀万心也。”淫声虽然违背了和的宗旨,其感染力却远远为雅乐所不及。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38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871069
荀子的《乐论》在礼崩乐坏的时代依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即使今天的社会环境已经完全不同,他的思想仍然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在缺乏制度约束的情况下,好的音乐可以引导人心向善,坏的音乐则会让人放纵沉沦。荀子清楚地告诉我们,音乐不只是娱乐,它关系到整个社会的风气。 荀子论证的方式特别有说服力。他先反驳墨子的观点,指出音乐不是浪费。然后从人的本性出发,说明音乐是情感的自然表达。接着强调音乐的教育功能,好的音乐能培养人的品德。最后把音乐和礼制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这种层层推进的写法让人很容易理解他的想法。 最有趣的是荀子对细节的观察。他说人们在听到不同的音乐时会有不同的反应,悲伤的曲子让人安静,欢快的曲子让人兴奋。他还注意到音乐对军队士气的影响,认为好的军乐能让士兵更有斗志。这些具体的例子让抽象的理论变得生动。虽然过去了这么多年,我们仍然能感受到他对音乐的热情和洞察力。
2025年07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204492
在诸多音乐理论中反复研读,荀子的《乐论》独树一帜。人们常赞叹其对音乐教化功能的阐述,我却更折服于他敢于挑战墨子"非乐"主张的勇气。在那个百家争鸣的时代,能如此坚定地为音乐正名,实属难得。他不仅看到了音乐的审美价值,更洞察到其维系人伦、和谐社会的作用。这份超前于时代的洞见,让后世每一个热爱音乐的中国人都为之自豪。
2025年07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755383
音乐本应是陶冶性情的良药,可如今却沦为麻痹人心的毒酒。那些靡靡之音充斥着市井,让人沉溺于感官刺激而忘却精神追求,这样的音乐哪里还有教化人心的作用?不过是些肤浅的娱乐罢了。真正的音乐应该像清泉涤荡心灵,而不是像烈酒麻醉神经。 古人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可现在的音乐都在做些什么?不是教人放纵欲望,就是煽动浮躁情绪。那些所谓的流行歌曲,歌词粗鄙不堪,旋律单调乏味,却能让万人空巷。这样的音乐不是在培养人的德行,而是在败坏社会风气。我见过太多年轻人被这些音乐带偏了方向,整日沉迷其中,不思进取。 演奏音乐的人更是令人失望。他们只追求技巧的炫耀,却忘了音乐的本质。就像那些在酒席上弹琴助兴的乐师,把高雅的乐器变成了取悦权贵的工具。这样的演奏者,技艺再高超也不过是个卖艺的伶人。真正的音乐家应当以德为先,用音乐来传递善念,而不是靠音乐来谋取私利。 更可笑的是那些所谓的音乐理论家。他们整天讨论音律的玄妙,却对音乐的教化作用视而不见。把音乐变成了一门高深的学问,让普通人望而却步。音乐本应雅俗共赏,现在却被他们弄得神秘莫测。这样的理论除了满足少数人的虚荣心,对社会有什么益处? 我见过一些真正懂音乐的人。他们演奏时神情专注,仿佛与乐器融为一体;他们创作时心怀天下,用旋律讲述人间正道。这样的音乐才能触动人心,这样的音乐家才值得尊敬。可惜这样的人太少,更多的是些沽名钓誉之徒。 最后要问:音乐一定要悦耳动听才算好音乐吗?未必如此。那些表面上悦耳的音乐可能暗藏毒素,而那些初听刺耳的音乐反而可能发人深省。就像良药苦口利于病,真正的音乐有时也需要一些"不和谐"的声音来唤醒沉睡的心灵。如果音乐一味追求好听,那和取悦权贵的靡靡之音有什么区别? 音乐之道,在于正人心。不能正人心的音乐,再动听也是无用之物。那些把音乐当作消遣娱乐的人,永远无法理解音乐的真正价值。唯有把音乐与德行结合起来,才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可惜现在懂得这个道理的人越来越少,这才是最令人痛心的。
2025年07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839281
不少人觉得《乐论》这本书很难懂。他们说自己读了好几遍还是不明白。其实这个问题不在于书本身,而在于读者没有掌握正确的方法。《乐论》原本是古代人讨论音乐时写下的文字,用的是当时人说话的方式。现在的人读不懂,主要是因为这些文字离我们太远了。 古代的音乐理论和现在完全不一样。那时候的人把音乐和天地万物联系在一起,说音乐能影响国家的兴衰。这些说法现在听起来很奇怪。但我们要知道,这是古人真实的想法。他们相信音乐有神秘的力量,能改变人的命运。 要读懂《乐论》,首先要了解古代的音乐制度。那时候的乐器和现在不同,音乐的分类方法也不一样。古人说的"宫商角徵羽"五个音阶,和现在的do re mi fa sol不是一个概念。如果不明白这些基础知识,读《乐论》就会一头雾水。 更麻烦的是,《乐论》里用了很多专门的术语。这些术语在当时是常识,现在却很少有人知道。比如"八音"指的是八种乐器,"十二律"说的是音高标准。如果不查资料,根本看不懂这些词的意思。 还有一点要注意,《乐论》不是一个人写的。它经过了很长时间的传播和修改。不同时期的人加进去不同的内容。所以读的时候会发现有些地方互相矛盾。这不是书的问题,而是历史造成的。
2025年07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962494
当嵇康在竹林中挥毫写下"声无哀乐"的惊世之论时,那支饱蘸墨汁的毛笔正划破儒家礼乐教化的千年帷幕。这部诞生于魏晋风骨时代的音乐哲学文本,以看似叛逆的论述解构了音乐与道德教条的强制捆绑——琴弦震颤产生的物理声波,与听者内心的情感涟漪,原本就是两条平行流淌的河流。那些被历代乐官奉为圭臬的"治世之音",在嵇康笔下现出本相:钟鼓齐鸣未必带来太平盛世,桑间濮上亦非亡国之兆。 翻开泛黄的《乐论》手稿,至今能触摸到思想的锋芒。当现代音乐治疗师用频率振动调节脑波,当电子合成器将声波拆解为纯粹正弦波,我们才惊觉这位"竹林黑客"早在三世纪就完成了声音的原子化解析。那些被科举制式化的八股乐评,在嵇康这里化作对声学本质的追问:宫商角徵羽不过物理振动,真正让音符起舞的,是听者胸中那片不可复制的精神旷野。 每次重读这段被历史尘埃掩埋的智慧,都像在嘈杂的流量时代听见清越的广陵散。当算法推送用和弦套路操控情绪,当短视频配乐沦为条件反射刺激,嵇康那支打破幻象的笔,依然在提醒数字原住民:真正的音乐自由,始于承认每个灵魂都有权选择自己的震颤频率。
2025年07月02日
查看更多书评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