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书籍
诗文
书单
上传书籍
暂无结果
知书客262491
2025年09月04日
看完《死囚末日记》,很受触动。主角被判死刑,在最后的日子里,他反而看得更清楚。他不再逃避死亡,而是直面它。这样接近终点时,他体会到生命的真实。雨果想告诉我们,真正的勇气不是假装不怕死,而是知道死亡就在那里,还能平静地活着。生命不会因为短暂就失去意义。相反,每一刻都很珍贵。这种对死亡的清醒认识,反而让人活得更明白。
死囚末日记
知书房
死囚末日记
维克多·雨果 著
立即阅读
推荐阅读
巴黎伦敦落魄记
知书房
巴黎伦敦落魄记
乔治·奥威尔 著
《一九八四》与《动物农场》的作者、反乌托邦的先知乔治•奥威尔在他的一生中却始终是一个坚定的社会主义者。这一点或许会令不了解政治光谱变迁的当今读者有些困惑,但对于奥威尔来说,这却是一个理所当然的选择。 《巴黎伦敦落魄记》是奥威尔正式出版的第一部纪实性作品。对英国殖民体制感到彻底厌恶绝望后,奥威尔的文学梦在几经挫折的情况下终于首度得到文学界的认可。巴黎和伦敦的经历可以看成是奥威尔为自己曾经为殖民体制服务的忏悔和救赎之旅。奥威尔曾是社会主义体制的忠实信徒,或许奥威尔刻意选择流浪和挨穷是对自己能否坚持贯彻社会主义理想的考验。巴黎和伦敦作为资本主义世界的最繁华之地,社会底层的贫穷和困顿令人触目惊心。奥威尔愿意深入社会底层,与劳苦大众平等相待的真诚态度在英国左翼文学作家中实属另类,也正是这份精神,使《巴黎伦敦落魄记》读来分外真实,时至今日依然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
红字
知书房
红字
纳撒尼尔·霍桑 著
《红字》是纳撒尼尔·霍桑于19世纪中叶创作的经典小说。作品深刻探讨了罪恶、愧疚与救赎等主题,着重刻画了海丝特·白兰因诞下私生女而遭清教社区驱逐后的生存境遇。通过女主人公的经历与抗争,小说揭示了道德越轨所引发的社会与个人层面的深远影响。 开篇处,作者以殖民地时期波士顿一座破败的监狱为场景,描绘了民众围观海丝特受刑的群体场面。这段描写既凸显了清教戒律的严苛本质,也展现了社区对"通奸罪"当事人施加的集体道德审判。 霍桑以阴郁笔调勾勒监狱环境时,特别提及墙边顽强生长的野玫瑰丛—―这个与监狱阴森氛围形成强烈反差的自然意象,暗喻着人性脆弱中蕴藏的希冀与悲悯。
铁皮鼓
知书房
铁皮鼓
君特·格拉斯 著
1959年《铁皮鼓》面世,标志着战后德语文学的崛起,鼓手奥斯卡从此在世界文学画廊中占有一席之地。 《铁皮鼓》是君特·格拉斯的长篇小说代表作。奥斯卡生于1924年,三岁时目睹了成人世界的荒诞无聊,决定停止长高。他经历了“二战”带给波兰和德国的苦难,见证了纳粹的罪行。三十岁时,这个将现实敲入鼓声,将玻璃唱碎的人,在精神病院写下自己的生平和家族故事,他试图在其魔幻现实自传中证明,自己是充满假象、谎言和罪恶的世界中的特立独行者。 1979年,由施隆多夫执导的同名电影上映。该片获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和奥斯卡外语故事片奖。
精选书评
知书客913651
"在行刑前五天,我写下这些文字,不是为了博取同情,而是要让世人看清:死亡不是最可怕的惩罚,而是等待死亡的过程。" ——《死囚末日记》以其冷峻的笔触撕开了司法制度的面具,让读者在主角倒计时的绝望中,窥见了人性与体制同样残忍的本质。雨果用一个虚构死囚的独白,完成了对现实最锋利的解剖。
死囚末日记
知书房
死囚末日记
维克多·雨果
知书客242456
翻过厚厚几册《官场现形记》,竞相登场的人物像皮影戏般浮在纸面。作者笔下那些钻门路的、趋炎附势的官吏固然面目可憎,可他写这个讽刺故事时难道不是同样端坐于晚清权力的边缘?满纸斥责士人不如娼妓,却看不见提笔撰文者清高的落脚处何在。骂得痛快了,自己的靴子可还沾着污泥。愤世嫉俗者的笔墨,有时比他们抨击的对象更要一副道学面孔。
官场现形记
知书房
官场现形记
李伯元
知书客165644
在中医经典里翻找,《灵枢经》名气很大,实际上内容杂乱。很多人吹捧它的理论,但仔细看会发现逻辑混乱,自相矛盾的地方太多。治病的方法写得模糊不清,像在故弄玄虚。更糟的是,有些说法明显违背现代医学常识。读者想学真本事,结果被绕进一堆似是而非的概念里。这本书被捧得太高了,实际价值存疑。
灵枢经
知书房
灵枢经
佚名
知书房
推荐阅读
知书房
知书房
知书房
精选书评
知书房
知书房
知书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