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尼尔·德隆达
知书房
丹尼尔·德隆达
乔治·艾略特 著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4
发表书评
这部维多利亚时代的杰作在沉闷的伦理说教外表下藏着惊人的现代性。艾略特用手术刀般的笔触剖开德隆达这个犹太知识分子的灵魂,那些关于民族认同与自我救赎的内心独白,读着读着就让人脊背发麻。最绝的是她把犹太复国主义这么宏大的命题,塞进贵族沙龙的金边茶杯和威尼斯运河的粼粼波光里,当格温德琳在赌场输掉最后一块金币时,你突然就懂了什么叫文明的困境。
确实需要点耐心才能啃完这七百多页,特别是那些关于政治哲学的辩论,有时候看得太阳穴直跳。但艾略特的心理描写就像X光片,把人物最细微的情感震颤都照得清清楚楚。读到丹尼尔把手按在耶路撒冷城墙上的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这部1876年的小说竟预言了二十世纪的所有身份焦虑。
现在谁还愿意花三个星期跟一个虚构的犹太医生较劲?可合上书才发现,我们手机里那些碎片化阅读,加起来都比不上格温德琳在镜前崩溃的那十页带给我的震撼。当德隆达最终选择为民族大义牺牲个人幸福时,艾略特狠狠戳破了我们这个时代精致的利己主义泡泡。
纯粹的英语文学之巅,令人叹服!
乔治·艾略特的《丹尼尔·德隆达》是一部探讨犹太身份认同与女性困境的复杂作品。这部小说出版时引发争议,因为书中涉及犹太复国主义主题在当时很前卫。故事主线是犹太青年丹尼尔寻找自我身份的过程,同时交织着格温多琳的婚姻悲剧。
书中的丹尼尔让我想到《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他们都面临犹太人在欧洲社会的生存困境。格温多琳的遭遇则令人联想到《包法利夫人》中的爱玛,都是被婚姻束缚的女性形象。
具体说说阅读感受。丹尼尔这个人物的塑造很特别。他既想融入英国上流社会,又无法摆脱犹太血统带来的困扰。这种矛盾心理写得真实。格温多琳的塑造更突出。她被迫嫁给年长富豪的情节,展现当时女性缺乏自主权的现实。
小说的问题在于结构松散。两条主线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丹尼尔部分的政治讨论有时过于冗长。格温多琳的故事更吸引人,但中间插入太多哲学思考,打断了叙事节奏。
阅读时需要了解19世纪英国的社会背景。特别是要明白当时犹太人的处境和女性地位。否则很难理解人物的行为动机。比如格温多琳为何不敢拒绝婚事,现代读者可能觉得难以理解。
都说德隆达是追寻自我的典范,我却觉得这角色活得太刻意。他的痛苦太工整,他的觉醒太按时出现,仿佛作者早就铺好了每一块精神成长的垫脚石。那些哲学思辨像精心排练的独白,犹太复国主义的使命更像强行缝在人物身上的标签。最令我不适的是,连他的迷失都带着股先知般的庄严——这哪里是凡人的挣扎?分明是作者提着线在演绎"高尚灵魂的必修课"。我们普通人的困惑从来不会这么戏剧化,更不会在结尾突然获得神启般的圆满。
没有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