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切斯特顿为勃朗宁立传的尝试本身就充满戏剧性——这位以悖论写作闻名的侦探小说家,偏偏选择用传记体裁来解构另一位悖论大师。这种思想者之间的隔空对话本该火花四溅,但当我们真正捧起这本传记,却发现切斯特顿的刀锋太过热衷于剖解勃朗宁诗歌的哲学内核,反而让传主的血肉之躯在抽象思辨中逐渐透明。那些本该鲜活的意大利逃亡岁月、伊丽莎白·巴雷特传奇婚恋,都被压缩成注解诗歌创作的背景板,仿佛诗人的人生只是其智性活动的苍白投影。 最令人不适的是切斯特顿处理诗歌文本的方式。他像手持解剖刀的医生,将《指环与书》这样的杰作逐节拆解成"罪恶与救赎""相对主义真理观"的标本,却忘了提醒读者这些诗行原本有着怎样悸动的韵律。当传记作者用三页篇幅讨论《罗兰公子来到暗塔》的伦理隐喻时,竟吝啬到不肯完整引用任何一个诗节,这种处理方式让未读过原诗的读者如同隔着毛玻璃看风景。更吊诡的是,切斯特顿本人那些精妙的修辞天赋在此书中竟成了障碍——他用"思想的闪电"形容勃朗宁的宗教观,用"辩证法的迷宫"描述其戏剧独白手法,这些华丽比喻堆砌得越密集,勃朗宁诗歌中本真的情感温度就流失得越快。 全书最致命的缺陷在于双重身份的相互消解。作为勃朗宁信徒,切斯特顿对诗人"上帝与撒旦在灵魂中角力"的主题过分痴迷;作为天主教护教者,他又不断将这种主题简化为教义宣传。当分析《布劳格拉姆主教的辩白》时,传记突然转向对现代怀疑主义的长篇批判,这种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的做法,使得勃朗宁笔下那个充满自嘲与矛盾的主教形象,最终沦为切斯特顿宗教论战的提线木偶。我们本期待看到两位大师思想的碰撞,得到的却是其中一人声音的渐弱——就像勃朗宁某首戏剧独白诗中,那个被叙述者滔滔不绝的独白所淹没的沉默对话者。
罗伯特·勃朗宁传
罗伯特·勃朗宁传
罗伯特·勃朗宁传
吉尔伯特·基思·切斯特顿  著
立即阅读

推荐阅读

漫漫自由路
漫漫自由路
漫漫自由路
纳尔逊·曼德拉  著
纳尔逊曼德拉(Nelson Mandela,1918—2013),南非第一位黑人总统,世界最著名的精神领袖和政治领袖之一,20世纪最传奇的自由斗士,南非非洲人国民大会前主席。1993年获诺贝尔和平奖;2004年被选为“最伟大的南非人”;自2010年起,联合国为表彰曼德拉对和平与自由作出的贡献,将其生日7月18日定为“曼德拉国际日”。 曼德拉并非生而渴望自由,但当他逐渐认识到南非黑人和其他族群的不自由之后,他的一生从未停止过为自由而斗争。他加入非国大,创建秘密武装组织“民族之矛”,领导南非人民反抗白人专制,反抗种族隔离制度和种族歧视。在40多年史诗般的斗争历程中,即使是漫长的27年铁窗生涯,他也从未片刻停止对自由、平等的追求,从未放弃过胜利的希望。在他的领导下,南非告别了种族隔离制度,消弭了种族间的差异;南非变成了全体南非人的南非,不分种族与肤色;南非人走向了自由和平等,获得了民主与和平。 从无忧无虑的童年岁月,直到1994年当选为南非历史上第一位黑人总统,曼德拉在这部自传中完整记载了他70多年的漫漫自由之路。这是一部有关斗争、学习与成长的史诗。他的智慧与善良,超越种族的胸怀,超脱仇恨的宽容,以及永不屈服的勇敢之心,堪为人类的楷模。

精选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