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南朝刘宋的烟雨中,盛弘之在荆州官署的油灯下记录山川形胜时,大概也不知道这些文字会成为后世拼凑荆楚大地的残片。这部散佚过半的地理笔记,用278条零散记载拼凑出长江中游的模糊轮廓——江陵古城的位置争议持续到现代考古发掘,夷陵战场的具体坐标至今仍在学术论文里争论。书中那些标注距离的驿站和消失的津渡,现在只剩下文献里的名字:纪南城的三重城墙埋在麦田下,夏水故道的流向需要对照卫星地图才能猜测。当考古队拿着这本残卷寻找六朝遗迹,当地方志编者反复比对书中记载和现存地名,才明白地理记忆的脆弱。那些被认为是准确记载的文字,其实是作者根据见闻整理的二手资料。后人用这些碎片还原历史地理时,总会遇到无法填补的空白。
荆州记
荆州记
荆州记
盛弘之  著
立即阅读

推荐阅读

庐山记
庐山记
庐山记
陈舜俞  著
名胜志。北宋陈舜俞撰。五卷。舜俞字令举,号白牛居士,乌程(今浙江吴兴)人。庆历进士,历官屯田员外郎,山阴知县。著有《都官集》。熙宁五年(1072),舜俞因不行青苗法谪官山南,与友人刘涣游庐山六十天,穷探极观,无所不究,于熙宁末撰成是书。约二万五千字。卷端有李常、刘涣二序。分总叙山水、山北、山南、山行易览、十八贤传、古人留题、古碑目、古人题名八篇。总叙山水篇引东晋僧慧远《庐山纪略》山北、山南记述作者由江州(今江西九江)南行,沿途经过的寺、观、洞、穴等名胜古迹,历史故实。山行易览详记山中一百五十余风景点之间里程。十八贤传记,慧远、刘程之、雷次宗等十八位隐居庐山的人物传记。古今留题录唐以前三十三人歌咏庐山的诗歌。古碑目录有当时大平观、太一观、东林寺、西林寺、简寂观五座寺庙中唐五代前碑铭志文。古人题为颜真卿、韦宙、严续等十八位唐宋大臣题名刻石。史料丰富,考据精赅,为现存第一部庐山专志。宋本明初国内已无完帙,《四库全书》本为残本三卷。民国二十一年(1932),吴宗慈经友人于日本大谷大学借得足本,与日本收入《大藏经》的大正本及《四库》残本互校后收入《庐山志副刊》出版,是为善本,并附吴氏《宋陈舜俞庐山记合校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