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书单 书籍库
岭表录异
岭表录异
刘恂

岭表录异

刘恂  

地理杂志。唐刘恂撰。三卷。恂唐昭宗时人,曾为广州司马,官满居南海,遂作是书。原书早佚,今传本辑于《永乐大典》,共一百二十四条,约一万四千字。其中以记岭南《今两广)草木禽兽为主,兼及民族风俗。虽不分门列目,但各以类聚,别为上、中、下三卷。卷上记飓风、海潮、梧州对岸西火山、廉州珠、富州、宾州、澄州金、瑇瑁等特产和民族风俗为主。特别有关潮(今潮安)、循(今惠州)二州多野象,及潮循人捕象食鼻、云南豪族各家养象,负重致远,对研究我国古代象的分布、使用和自然环境变化有重要意义。卷中多记岭南古代草花竹木果类等状况,其中尤以引进波斯枣、毕占国扁核桃及岭南佳果荔枝等,为岭南古代农作园艺和生物的重要资料。卷下主记南海各种鱼类、贝类、虫蛇共三十余种。对考查我国南海水产资源和陆生动物亦颇有意义。文字古雅,记载详赡,历为考据家引证,对考释古代岭南动植物有重要训诂名义价值。有《四库全书》本, 《丛书集成》本。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30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497325
刘恂的《岭表录异》中经常写到岭南地区的风土人情。书中详细记录了当地的气候、物产和习俗。比如书中提到岭南的果子很多,荔枝尤其出名。"夏至将熟,色变赤,壳如红缯,膜如紫绡,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这几句话把荔枝的样子和味道都写得很清楚。这是书里第一次详细写岭南的水果,可以看出作者对当地特产很感兴趣。 书里还写了很多岭南的动物和植物。"孔雀翠羽金花,每欲飞时,先移尾而后举足"这段话描写孔雀的样子和动作,让人一看就能想象出来。写鳄鱼时提到当地人用鸡鸭做诱饵捕捉鳄鱼的方法,也很有意思。 作者在岭南生活多年,对当地情况很熟悉。书中写的东西都是他亲眼所见或亲耳所闻。比如写当地人怎么种稻子,怎么吃蛇,怎么治病,都是实实在在的记载。这些内容现在读起来还能感受到岭南地区的特色。
2025年06月25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906177
白岩松曾说:"古人用脚步丈量天地,今人用导航迷失方向。"这话让我想到岭南这片神奇的土地,千年之前就已被刘恂用笔墨细细描摹。《岭表录异》就像一扇穿越时空的窗,让我们看见唐人对岭南既好奇又敬畏的目光。我总爱在潮湿的梅雨天翻看这部奇书,纸页间仿佛能闻到荔枝的甜香和槟榔的涩味。 刘恂笔下那些"其大如斗"的荔枝,"红盐腌渍"的橄榄,还有会"吐珠成市"的蜑民,比当代的旅游攻略生动百倍。最令我着迷的是记载海镜那段:"两片合如蚌,内有小蟹,腹中虚含明月。"这哪里是方志?分明是岭南版的《山海经》。去年在湛江见到渔民开海镜,果然见一只透明小蟹慌慌张张逃出来,千年前的文字瞬间活了过来。 如今广州塔俯瞰珠江水,与书中"浪涌如山"的描写早已不同。但某些传统仍倔强存活——我上周还在西关见过"以槟榔定聘"的老礼数,新娘耳后的朱砂痣与书中"媚珠"的描述分毫不差。朋友笑我总捧着本古籍当指南,殊不知这些文字里藏着岭南人的魂。 最近学着书中记载,用青梅与粗盐腌渍"白乐天酸"。开封那日,琥珀色的汁液带着唐朝的滋味在舌尖绽放。突然明白这部书最珍贵处,不在于记录了多少奇珍,而是教会我们用惊叹的眼睛看寻常事物。当我在菜市场认出"石发菜"就是书中"海藻红丝"时,摊主阿婆瞪大眼睛:"后生仔居然识得这个老名字!" 岭之南永远在变,又永远不变。铜鼓出土的蛙纹仍跳动着先民的心跳,艇仔粥里永远漂着唐宋的葱花。合上书卷时,珠江新城的霓虹倒映在封面上,古今光影奇妙地重叠。这或许就是文化血脉的神奇——我们站在巨人肩头看世界,而巨人的目光,早透过纸页温柔地注视着我们。
2025年06月26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408092
"闻其声而爱其容,观其色而知其意"——这本描绘岭南风物的《岭表录异》,正是以最鲜活的笔墨勾勒出华夏大地的另一幅风情画卷。
2025年06月26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278732
岭南风物宝典,不看可惜!
2025年06月26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267421
古之文人游历山川,非为猎奇炫异,实乃拓胸襟、广见闻,以养浩然之气。今人出游,手持自拍杆,奔走打卡点,求点赞于朋友圈,失却了古人那份澄怀观道的雅趣。读唐末刘恂《岭表录异》,方知岭南风物之奇绝,非今人浮光掠影所能得。其记潮州鳄鱼"形如鼍而大,嘴长三尺",述端州石室"有悬乳千计,叩之如编磬",不似今之游记堆砌形容词,而用白描手法令百越奇观跃然纸上。 尤爱其记民俗处,如高州人以桄榔面酿酒,新州妇织竹为布,皆可见唐人采风之细致。今之学者著书,多囿于图书馆,而刘恂亲历岭南五管,尝荔枝于树下,辨毒草于山间,方有此等鲜活文字。其记儋崖人以橄榄为礼,钦州人食槟榔御瘴,非亲历者不能道。每读至"交趾人多养孔雀,采其金翠毛为扇",辄掩卷神往,恨不生当其时。 今人言岭南,必称广府早茶、潮汕牛肉丸,殊不知千年前已有人为这片土地作志。刘恂不避俚俗,不尚藻饰,如实记录蚺蛇胆可疗疮、蚁卵可作酱,这种治学态度尤为可贵。当代方志多陷于数据堆砌,反失却了《岭表录异》里"蜜渍倒捻子""灰腌蛤蟆"的烟火气。友人自岭南归,赠我黄皮果干,翻阅此书方知此物唐时已有"如小枣而圆"之记载,顿觉齿颊生香处横亘着千年文脉。 读此书如随唐人杖藜行于岭南,见其录"容州人以竹鼠为珍",不禁莞尔——今之网红竹鼠宴,竟是千年饮食遗风。若将《岭表录异》与屈大均《广东新语》对读,更可见岭南文化嬗变之迹。此书虽薄,然字字皆从脚底板丈量得来,较之今人坐在空调房里拼凑的"文化大散文",何啻霄壤。案头常备此册,每觉浮躁时展卷一阅,便似听得见唐时岭南的椰风蕉雨。
2025年06月26日
查看更多书评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