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庐山记
庐山记

庐山记

陈舜俞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名胜志。北宋陈舜俞撰。五卷。舜俞字令举,号白牛居士,乌程(今浙江吴兴)人。庆历进士,历官屯田员外郎,山阴知县。著有《都官集》。熙宁五年(1072),舜俞因不行青苗法谪官山南,与友人刘涣游庐山六十天,穷探极观,无所不究,于熙宁末撰成是书。约二万五千字。卷端有李常、刘涣二序。分总叙山水、山北、山南、山行易览、十八贤传、古人留题、古碑目、古人题名八篇。总叙山水篇引东晋僧慧远《庐山纪略》山北、山南记述作者由江州(今江西九江)南行,沿途经过的寺、观、洞、穴等名胜古迹,历史故实。山行易览详记山中一百五十余风景点之间里程。十八贤传记,慧远、刘程之、雷次宗等十八位隐居庐山的人物传记。古今留题录唐以前三十三人歌咏庐山的诗歌。古碑目录有当时大平观、太一观、东林寺、西林寺、简寂观五座寺庙中唐五代前碑铭志文。古人题为颜真卿、韦宙、严续等十八位唐宋大臣题名刻石。史料丰富,考据精赅,为现存第一部庐山专志。宋本明初国内已无完帙,《四库全书》本为残本三卷。民国二十一年(1932),吴宗慈经友人于日本大谷大学借得足本,与日本收入《大藏经》的大正本及《四库》残本互校后收入《庐山志副刊》出版,是为善本,并附吴氏《宋陈舜俞庐山记合校序》。
更多
书评  · 83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184814
山水的记忆里藏着永恒的禅机——重读陈舜俞《庐山记》,恍然惊觉这座名山承载的不仅是文人墨客的诗意,更是权力与隐逸的千年角力。那些镌刻在崖壁上的题咏,何尝不是另一种形式的权力宣言?当李渤在白鹿洞办学时,可曾想到后世朱熹会将这里变成理学圣地;当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是否预料到他的草庐会成为后世文人争相膜拜的精神图腾。庐山就像一面魔镜,照见中国知识分子在仕与隐之间的永恒挣扎。 细读《庐山记》中记载的寺院兴衰,总让人想起洛阳伽蓝记里的沧桑。东林寺慧远结白莲社,却引来权贵争相依附;归宗寺王羲之洗墨池,终成达官显贵附庸风雅的场所。最讽刺的莫过于李白笔下"飞流直下三千尺"的香炉峰,后来竟成为帝王将相题刻留名的纪念碑林。陈舜俞笔下那些精妙的山水描写,不经意间透露着一个残酷真相:在权力面前,连山水都难逃被征用的命运。 那些隐逸庐山的文人雅士,总以为自己找到了超越尘世的方式。慧远立"影不出山,迹不入俗"的规矩,却不得不与桓玄周旋;陆修静隐居简寂观,仍要为宋明帝炼制丹药;朱熹复兴白鹿洞书院,终究卷入庆元党禁。山林的清幽从未真正隔绝庙堂的纷扰,反倒成为权力博弈的特殊战场。这种吊诡的共生关系,恰似山间云雾,看似超然物外,实则与尘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陈舜俞在记述庐山景物时那种克制的笔调,反而凸显了更深层的悲悯。当他描写三叠泉"如银河倒泻"时,是否想到这瀑布见证过多少文人从意气风发到黯然归隐;当记录东林寺"钟声晨昏不绝"时,可曾听见其中夹杂着多少未酬的壮志。庐山最动人的地方,或许正在于它既是中国文人的精神避难所,又是他们永远无法真正逃离的镜像世界。 当代人登临庐山,仍能感受到这种撕裂感。在牯岭街的咖啡馆里,在如琴湖的游船中,现代人何尝不是在重复着类似的逃避与追寻?当我们用手机拍下云雾缭绕的五老峰时,与古人题壁留名的冲动何其相似。庐山记留给后世最珍贵的启示,或许就是这种对矛盾处境的诚实记录——它不提供解决方案,只是平静地展示着中国文人永远在山水与庙堂间徘徊的宿命。
2025年09月04日
查看更多书评

@《庐山记》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