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书单 书籍库
庐山记
庐山记
陈舜俞

庐山记

陈舜俞  

名胜志。北宋陈舜俞撰。五卷。舜俞字令举,号白牛居士,乌程(今浙江吴兴)人。庆历进士,历官屯田员外郎,山阴知县。著有《都官集》。熙宁五年(1072),舜俞因不行青苗法谪官山南,与友人刘涣游庐山六十天,穷探极观,无所不究,于熙宁末撰成是书。约二万五千字。卷端有李常、刘涣二序。分总叙山水、山北、山南、山行易览、十八贤传、古人留题、古碑目、古人题名八篇。总叙山水篇引东晋僧慧远《庐山纪略》山北、山南记述作者由江州(今江西九江)南行,沿途经过的寺、观、洞、穴等名胜古迹,历史故实。山行易览详记山中一百五十余风景点之间里程。十八贤传记,慧远、刘程之、雷次宗等十八位隐居庐山的人物传记。古今留题录唐以前三十三人歌咏庐山的诗歌。古碑目录有当时大平观、太一观、东林寺、西林寺、简寂观五座寺庙中唐五代前碑铭志文。古人题为颜真卿、韦宙、严续等十八位唐宋大臣题名刻石。史料丰富,考据精赅,为现存第一部庐山专志。宋本明初国内已无完帙,《四库全书》本为残本三卷。民国二十一年(1932),吴宗慈经友人于日本大谷大学借得足本,与日本收入《大藏经》的大正本及《四库》残本互校后收入《庐山志副刊》出版,是为善本,并附吴氏《宋陈舜俞庐山记合校序》。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42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209168
翻检《庐山记》者,多叹其文辞艰涩,篇章零落,殊不知此乃六朝文人逞才使气之积习使然。彼时骈俪盛行,文人下笔必求字字珠玑,反失山水本色。试看开篇"庐山之阳,悬流千丈"八字,看似气象宏大,实则与郦道元"自三峡七百里中"那般平实记述相去甚远。这般雕琢文字,倒像是文士案头堆砌的盆景,失了真山水的筋骨。 考其内容,尤觉可疑。记中白鹿洞书院一节,竟与五代史料全不相侔,显系后人附会。更可笑者,所谓"虎溪三笑"典故,将慧远、陆修静、陶渊明三人生硬捏合,三人年谱本不相及,此等穿凿,直如市井说书人杜撰话本。陈舜俞著书时,怕是只顾着卖弄腹笈,未曾细考史实。 今人读此书,往往困于用典。其实非读者之过,乃作者刻意为之。六朝文人以獭祭鱼为能事,动辄"赤城霞起""武陵源深",看似雅致,实则空洞。譬如记中"香炉峰紫烟"之句,分明剽窃李白诗意,却偏要装作古已有之。这般文字游戏,倒不如范成大《吴船录》里"山行十里,见小桥流水"来得真切。 最可议者,是其体例混杂。忽而山水,忽而佛寺,忽而仙迹,全无章法。想那徐霞客游记,虽也涉猎广泛,却始终以足印为脉络。《庐山记》却似将方志、神异小说、文人笔记一锅乱炖,读来如入五里雾中。若论记游文字,倒不如柳宗元《永州八记》虽短小,反见精悍。此书号称"记",实则大半是文人的幻想与虚荣。
2025年07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359851
《庐山记》这部山水志以洗练的笔触勾勒出庐山的形胜与人文,庐山,古称匡庐,地处浔阳。江南第一名山,峰峦叠嶂,云海变幻,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儒释道三教在此交融,文人墨客多会于此,留下诗篇无数。虽经岁月侵蚀,但山色依旧,人文积淀愈加深厚,苏轼曾感叹"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道出了此山的深邃与神秘。此书以山水为经,以人文为纬,编织出一幅立体的庐山画卷。此书成书年代虽不可考,但其中记述必是经过历代文人的累积与润色,绝非一人一时之作,且有些传说显然经过文学加工并非史实,纵然庐山再奇,千年演变过程必非如此简单。但正如庄子所言"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所以,李白写"飞流直下三千尺"时,又何尝不是一种艺术的夸张?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又岂是真实存在的地方?以此观之,我们不必执着于这些细节的真伪。只需体会此书"得山水之趣,会古今之情"的精神内核。但若要说它纯属地理志书,似乎又过于简单。在魏晋南北朝那个崇尚自然的时代背景下,《庐山记》承载的不仅是山水形貌,更是一种对自然的敬畏与对生命的思考。我觉得从文学欣赏的角度来看,通过简练的文字传达的意境却能让读者感受到山水的神韵,是一本值得反复品味的佳作。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文也。余以为贯穿其中的是"天人合一"的思想,演化而成的就是"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审美情趣。所以,山水游记既是审美的载体,也是修心的法门。读此书时,仿佛能听到山涧的流水声,闻到林间的草木香,看到云雾的变幻莫测。这种阅读体验,在当下这个浮躁的时代尤为珍贵。每当我翻开书页,就仿佛置身于庐山之中,暂时忘却尘世的喧嚣,获得心灵的宁静。 庐山的人文积淀尤其令人神往。慧远在此创立净土宗,朱熹在此讲学,李白在此赋诗,这些都在《庐山记》中有生动的记载。但最打动我的,还是书中那些普通樵夫、隐士的故事,他们与山水融为一体,过着简单却充实的生活。这种生活方式,在今天看来简直是一种奢侈。现代人忙于追逐物质享受,却失去了与自然对话的能力。《庐山记》就像一面镜子,照见了我们内心深处的渴望。
2025年07月02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354648
有人从《庐山记》中读出"横看成岭侧成峰"的雄浑气象,有人却品出"不识庐山真面目"的哲理禅思。我翻阅这部宋代名著时,仿佛跟随陈舜俞的脚步重游白鹿洞,在飞瀑流泉间体会古人"格物致知"的治学态度。这部集地理志、游记、诗文于一体的著作,不仅记载了庐山的奇峰幽谷,更展现了宋代文人对自然山水的独特观照方式。在今天这个重视生态文明的时代,古人对山川的敬畏与描摹,依然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2025年07月02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295238
快去读读《庐山记》,真的很好。
2025年07月02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912283
神游千古,独步天地间。
2025年07月02日
查看更多书评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