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书籍
诗文
书单
上传书籍
暂无结果
知书客491692
2025年09月04日
人生最迷茫的时候翻开《尚书》,发现里面全是圣王贤臣的大道理。尧舜禹汤说来说去都是天命所归,德配天地,但看看现实,哪有那么多完美无缺的圣人?孔子编这本书,把上古历史说得像神话故事,可信度有多少?我活了三十多年,见过太多人嘴上仁义道德,背地里蝇营狗苟。书里说天命无常,惟德是辅,可现实中往往是强权当道,好人受气。 读着这些冠冕堂皇的话,只觉得虚伪。圣人们动不动就说敬天法祖,克己复礼,可普通人连温饱都成问题,哪有力气想这些?我不是说这些道理完全没用,但太过理想化。现实世界里,哪有那么多以德服人?更多的是以力服人。 我也想像书里说的那样修身齐家,可每天光是应付生活就精疲力尽。这些大道理听着好听,真正能做到的有几个?
尚书
知书房
尚书
孔子 著
立即阅读
推荐阅读
尚书正义
知书房
尚书正义
孔颖达 著
《尚书》学著作。唐代颁行的《五经正义》之一,二十卷。孔颖达等撰。唐贞观年间,“新定五经”颂布后,太宗又命撰《五经义疏》。由孔颖达领衔,王德韶、李子云等执笔,撰《尚书义疏》。该书以梅赜所献伪《孔传古文尚书》(《舜典》篇用姚方兴所献本)为底本,甄录南北朝以来各家旧有疏注,尤其是刘焯、刘炫的旧疏,“览古人之传记,质近代之异同,存其是而去其非,削其烦而增其简。”(《尚书正义序》),加以综合发挥而成。初稿撰成后,几经讨论修改,马嘉运驳正其失,于志宁、张行成、高季辅增损其辞,直到高宗永徽四年,始定稿刊行,定名为《尚书正义》。从此,《尚书》各种异文版本以及各家学说不再流行。由于该书抛弃和排斥马融、郑玄、王肃等注本,而肯定伪《孔传古文尚书》,不仅使人们对《尚书》真正版本的面目认识模糊,而且常常使自身的解说陷入矛盾之中,不能自圆。然而,此书保留了汉以来经学界研究《尚书》的一些成果,特别是使今文《尚书》二十八篇得以流传下来,应该是一大功绩。有《十三经注疏》本。
尚书
知书房
尚书
孔子 著
《尚书》又称《书》、《书经》,是我国第一部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尚书》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战国时期总称《书》,汉代改称《尚书》,即“上古之书”。因是儒家五经之一,又称《书经》。现存版本中真伪参半。相传《尚书》为孔子编定。孔子晚年集中精力整理古代典籍,将上古时期的尧舜一直到春秋时期秦穆公时期的各种重要文献资料汇集在一起,经过认真编选,选出100篇,这就是百篇《尚书》的由来。相传孔子编成《尚书》后,曾把它用作教育学生的教材。在儒家思想中,《尚书》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但实际上西汉学者用二十八宿比喻伏生今文《尚书》二十八篇,《尚书》百篇之说乃后起。
孝经
知书房
孝经
孔子 著
《孝经》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学著作。传说是孔子自作,全书一千八百多字,十三经中篇幅最短,但依然为一本独立的经书。可见儒家对孝道的重视程度,视之神圣,故孝经在古代亦常获赋予宗教意味,而用于祈祷,驱邪,治病等。但南宋时已有人怀疑是出于后人附会。清代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中指出,该书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遗言”,成书于秦汉之际。自西汉至魏晋南北朝,注解者及百家。现在流行的版本是唐玄宗李隆基注,宋代邢昺疏。书中首次将忠君和孝顺连结起来,认为有“孝道”的人才能尽“忠”;书中还对不同等级的人规定了不同的行“孝”内容,比如天子的“孝”要博爱要能感化百姓;而卿大夫的“孝”要在行动、言语、服饰上都要合乎礼节,起到榜样作用;而普通老百姓则需做到保重自己的身体、爱护自己的名誉,节省用度,使父母衣食无忧。
精选书评
知书客792397
神圣《尚书》,政书之祖。可诵读,可研习,可训诂,可辨析。盛世宜读,乱世更宜读。帝王得以治国,士人得以立身。仓颉造字不如读字,伯夷采薇不如读史。读史之要!文字艰深处,当练耐心;义理精微时,须得智慧。或作典章,或参天地,或考制度,或观人心。千载而下,道理犹新。治国者得其纲,治学者得其髓。此经读透,方知华夏文明根脉何在。
尚书
知书房
尚书
孔子
知书客109521
孔子编订《尚书》,保存了上古三代的典章训诂。这些文字承载了先王的治国智慧,让后人能看到尧舜禹汤的德政。孔子整理时极其严谨,不增删一字,确保原貌。这种态度令人敬佩。《尚书》成为儒家经典之首,影响中国两千年。它记录了华夏文明的根基,证明我们的文化源远流长。读《尚书》能感受到先人的智慧,这份遗产值得我们自豪。
尚书
知书房
尚书
孔子
知书客914020
有人读《尚书》看到的是"民惟邦本"的治国之道。有人读出"克勤克俭"的处世哲学。我翻开这本古老的竹书,像听见先人在耳边低语,告诉我如何守住本心。那些朴素的文字里,刻着民族最原始的印记。千百年来,我们的祖先用它教导后人,现在这份智慧需要好好传下去。每当读它,就觉得脚下这片土地特别厚重。
尚书
知书房
尚书
孔子
知书房
推荐阅读
知书房
知书房
知书房
精选书评
知书房
知书房
知书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