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尚书正义
知书房
尚书正义
孔颖达 著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105
发表书评
知书客249069古之学者研习《尚书》,重在明王道,察天命,究人事之变。今之学者对待《尚书》,或为学位,或为职称,或为装点门面。孔颖达作《尚书正义》,集汉魏经学之大成,辨析文字,训诂名物,疏通大义。其治学态度严谨,不为浮华之论,不逞臆断之私。
读《尚书正义》,首先看到孔颖达对经文的分章析句。他逐字解释,引证群书,力求准确。其次是他对历史背景的考察。他比较不同说法,指出矛盾,提出自己的见解。然后是义理阐发部分。他联系现实政治,说明治国之道。最后是驳正异说。他对前人错误逐一纠正,立论有据。
《尚书正义》的价值在于保存了汉魏经师的学说。许多已经失传的见解,靠这本书得以流传。另一个价值是确立了标准的解释体系。唐代以后的学者研究《尚书》,大多以这本书为基础。
今天看《尚书正义》,需要注意几个问题。一是辨别其中的汉代思想。有些解释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二是理解注疏体例。古人作注的方式与现代不同。三是区分经文与注文。经文本义和后人解释不能混为一谈。
知书客635774翻开《尚书正义》泛黄的纸页,仿佛听见孔颖达在千年迷雾中沙沙的书写声。这位唐代大儒用毕生心血注释的经典,如今读来却像隔着毛玻璃看风景——那些密密麻麻的疏解文字,究竟是照亮经义的明灯,还是另一种形式的遮蔽?"曰若稽古"四个字竟要耗费三千余言来诠释,这种近乎偏执的注解方式,让人不禁怀疑我们离真正的《尚书》是更近了还是更远了。
孔颖达笔下常浮现"道统"二字,像一串沉重的锁链。他将"尧典"解释为"法天象地",把"舜典"演绎成"慎微五典",每个字都压着三纲五常的重量。可当我们读到"钦明文思安安"这样灵动的形容时,难道不该保留些原始的生命震颤吗?那些被规训成道德范本的文字,或许本有着更野性的灵魂。就像困在琥珀里的昆虫,我们看到的究竟是完整的生命形态,还是标本化的教条?
北大教授李零曾说经学注释是"层层积累的雪球",而《尚书正义》恰似这个雪球的核心冰层。在五经正义体系里,它既构建了学术范式,也筑起了思想围墙。有时恍惚觉得,我们不是在读上古君王语录,而是在看唐代士人如何用自己的世界观重塑古代。那些精细的训诂背后,是否也藏着对经典原意的某种暴力拆解?当注解本身成为新的权威,被注解的经典反而退得更远了。
捧着这本皇皇巨著,常陷入双重迷思:我们究竟在追寻早已消逝的远古真相,还是在与历代解经者的幽灵对话?这种迷茫,或许正是经典诠释永恒的宿命。
知书客741534"钦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让,光被四表,格于上下。"
知书客523641翻开《尚书正义》,我看到的不只是孔颖达对经典的注解,更是汉唐学者严谨的治学态度。他逐字考证,旁征博引,将古代典章制度解释得清清楚楚。这部书告诉我们,读经典不能只看表面意思,要理解背后的历史背景和思想脉络。作为现代读者,我们需要学习这种扎实的学术方法,才能真正读懂传统文化。历代学者正是靠着这样的钻研精神,才让古代文献得以准确传承。
知书客938676《尚书正义》这部书,孔颖达的注解非常全面。五经的要点,他都讲得很清楚。历代的政治得失,他都有详细分析。看孔颖达的学问,经史子集都很精通。治国的道理,做人的准则,他都研究得很透彻。所以这部书成为后世解经的典范。
水从高处流下来,开始只是很小的溪流。大树长得很高,最初只是很小的幼苗。所以《尚书》里说"慎厥初",意思是说事情开始的时候就要小心。《正义》把这些道理都解释得很明白。
每一段注解,都是治学的精华。经学家和读书人,都从这部书里学到很多。《尚书》本身很难懂,但有了《正义》的解释,就变得容易理解了。
查看更多书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