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尚书正义
知书房
尚书正义
孔颖达 著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68
发表书评
孔颖达的《尚书正义》作为唐代官方钦定的经典注疏,表面上打着"正义"的旗号,实则暗藏着一套令人不安的阐释逻辑。这位奉诏修书的经学大家,将汉代以来的今古文之争强行统一,看似解决了学术争端,实则用政治权力阉割了经学的生命力。当我们翻开这部号称"集大成"的注疏,扑面而来的不是思想的火花,而是令人窒息的学术专制。
《尚书正义》最致命的缺陷在于其诠释方法。孔颖达采用"疏不破注"的原则,对伪孔传亦步亦趋。这种近乎盲从的注疏态度,使得整部著作沦为伪孔传的附庸。更可笑的是,他明知梅赜所献《古文尚书》存在问题,却依然为其背书。这种明知故犯的学术态度,与其说是维护经典,不如说是向政治权力献媚。试想,当一部号称"正义"的著作,其基础建立在伪作之上时,这样的"正义"还剩下几分可信度?
从内容上看,孔颖达的阐释充满了教条化的倾向。他将《尚书》中鲜活的政治智慧,压缩成干瘪的道德说教。比如对《尧典》"克明俊德"的解释,本可以展开对上古选贤任能制度的探讨,却硬是被他扭转为对君主个人修养的空洞说教。这种阐释不仅无助于理解经典,反而给后世读书人套上了思想的枷锁。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他对《洪范》"皇极"概念的解释,完全沦为对皇权神圣性的论证工具,将原本富有哲理的治国理念,矮化为对帝王权威的赤裸裸的辩护。
就学术价值而言,《尚书正义》的集大成更像是一场学术垄断。孔颖达以官方身份压制异见,将汉代以来丰富的经学传统简化为单一的解释体系。这种做法表面上统一了经学,实则扼杀了学术争鸣的可能。看看他对郑玄注的取舍就明白了——凡是与伪孔传相左的见解,即便再精辟也被弃如敝履。这种学术霸权下产生的"正义",本质上不过是权力干预学术的产物。
最讽刺的是,《尚书正义》的命运恰恰印证了其内在缺陷。随着宋代疑古思潮兴起,这部曾经不可一世的权威注疏,其根基被彻底动摇。当阎若璩最终证明《古文尚书》之伪时,孔颖达苦心经营的阐释体系轰然倒塌。这个结局颇具寓言意味:任何依靠政治权力维持的学术权威,终究经不起时间的检验。而今我们重读《尚书正义》,除了感叹权力对学术的扭曲,更应该警惕学术依附权力带来的恶果。
说到底,《尚书正义》留给我们的最大启示,或许不是如何解读经典,而是如何保持学术的独立性。当学者放弃批判精神,甘当权力的注脚时,即便顶着"正义"的名号,也难掩其内在的苍白。这部著作的兴衰史,不啻为一部学术依附权力的警示录。
孔颖达的《尚书正义》是一部严谨的经学注疏,代表了唐代官方对《尚书》的权威解释。他采用了汉代以来的古文经学传统,同时吸收了南北朝的学术成果,注重字词训诂,也兼顾义理阐发。尽管在后世看来,他的解释过于依从官方立场,但作为一部集体编撰的著作,其系统性、完整性仍然值得肯定。从经学史角度看,这部书保存了许多早期注释,对研究《尚书》传承有重要价值。
孔颖达的《尚书正义》号称经典,但实际内容问题很多。他注解时过度依赖前人说法,缺乏独立思考。很多地方解释牵强,明显为了附和当时的政治需求。书中大量引用谶纬迷信内容,显得不伦不类。最糟糕的是,他强行把儒家思想塞进《尚书》,扭曲了原文本意。这部书被捧得太高,其实价值有限。与其说是学术著作,不如说是政治工具。读完只觉得失望,远不如直接读《尚书》原文来得实在。
读《尚书正义》,常为孔颖达的苦心孤诣感慨不已。他身处初唐盛世,却能以这般严谨态度注疏经典,于纷繁经文中梳理出微言大义,实属难得。看他将《尚书》这部上古残篇诠释得如此通透,既显汉学功底,又见唐人气度。最令人动容的是那些看似平淡的疏解背后,藏着多少青灯黄卷的寂寞岁月。今人读古籍多求速成,却不知古人注经之难,犹如在时光长河里打捞散落的珍珠。孔颖达这般治学精神,如今已成绝响。
孔颖达的《尚书正义》号称权威,实际上问题不少。他过于依赖前人注解,缺乏独立思考。有些地方解释牵强,只是为了维护儒家正统。他对文本的理解有时错误,甚至歪曲原意。这本书影响很大,但错误也被后人继承。唐代学术风气保守,孔颖达也不例外。现在看来,他的很多观点已经过时。这本书的价值被高估了。我们需要用更客观的态度看待它。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