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书籍
诗文
书单
上传书籍
暂无结果
知书客276953
2025年09月04日
初读《尚书》时,只觉得这是一部晦涩难懂的古代文献,充斥着"曰若稽古"这样拗口的开篇。但随着年岁渐长,再翻开这部典籍,才惊觉其中蕴藏着治国安邦的大智慧,是孔子为后世留下的珍贵政治教科书。朱熹曾评价《尚书》"为六经之冠冕",而历代帝王都将它奉为治国圭臬,这绝非偶然。 这部上古文献以典、谟、训、诰、誓、命六种文体,记录了从尧舜到春秋时期的政治智慧。"典"记载先王治国之道,"谟"收录君臣谋议,"训"是贤臣劝诫君主的箴言,"诰"是君王告谕臣民的文告,"誓"为战争动员令,"命"则是册命文书。六种文体各具特色,却都指向同一个核心——德政。 《尧典》开篇就让我震撼。尧帝"克明俊德,以亲九族",这种以德服人的治国理念,在今日看来依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我常想,若现代管理者都能像尧那样"允执其中",既不偏激也不懈怠,我们的社会该有多和谐。舜帝"浚哲文明,温恭允塞"的形象更是令人神往,他任用贤能的智慧,至今仍是领导艺术的典范。 《大禹谟》中"德惟善政,政在养民"八个字,道出了政治的本质。大禹治水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奉献精神,让我明白真正的领导者必须把百姓福祉放在首位。每当读到"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这句话,我都会思考:今天的政策制定者是否真正理解了这句话的分量?民众才是国家的根基啊。 《汤誓》展现了商汤讨伐夏桀时的雄辩之才。"时日曷丧,予及汝皆亡"的呐喊,道出了民众对暴政的痛恨。这让我联想到,任何政权若失去民心,再强大的武力也难逃覆灭命运。而《牧誓》中周武王列数商纣王罪状时展现的克制与理性,更是为后世树立了正义之师的典范。 《洪范》九章堪称古代政治学的精华。"五行"学说揭示的自然规律,"五事"强调的君主修养,"八政"规划的国家治理体系,无不体现着先人对天人关系的深刻思考。我特别认同"皇极"思想——君主应当建立至大至中的准则。这种追求中道的智慧,在当今这个极端思想泛滥的时代尤其珍贵。 《无逸》篇告诫统治者不可贪图安逸,要"先知稼穑之艰难"。周公对成王的这番训诫,让我想起现代一些脱离群众的官员。若他们能读懂这篇文字,或许会更理解基层百姓的疾苦。《康诰》中"明德慎罚"的主张,更是道出了德治与法治的辩证关系。 《尚书》最打动我的是其中蕴含的民本思想。从"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到"民之所欲,天必从之",这些话语穿越三千年时光依然振聋发聩。我渐渐明白,孔子编订《尚书》的深意——他希望后世统治者能从这些古老文献中领悟"敬天保民"的真谛。 当然,阅读《尚书》也需要辩证思考。其中某些天命观可能已不合时宜,但核心理念——如重德、尚贤、惠民等思想,依然具有永恒价值。每当我面对工作中的难题时,常会想起《尚书》中的智慧。它教会我决策时要"允执厥中",管理时要"知人安民",这些原则在现代管理中同样适用。 这部典籍最宝贵之处,在于它记录了中华文明早期的政治智慧结晶。透过佶屈聱牙的文字,我们看到的是先人对理想政治的孜孜追求。在这个价值多元的时代,《尚书》提醒我们不忘根本——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这种政治智慧,值得每个关心国家命运的人细细品读。
尚书
知书房
尚书
孔子 著
立即阅读
推荐阅读
尚书正义
知书房
尚书正义
孔颖达 著
《尚书》学著作。唐代颁行的《五经正义》之一,二十卷。孔颖达等撰。唐贞观年间,“新定五经”颂布后,太宗又命撰《五经义疏》。由孔颖达领衔,王德韶、李子云等执笔,撰《尚书义疏》。该书以梅赜所献伪《孔传古文尚书》(《舜典》篇用姚方兴所献本)为底本,甄录南北朝以来各家旧有疏注,尤其是刘焯、刘炫的旧疏,“览古人之传记,质近代之异同,存其是而去其非,削其烦而增其简。”(《尚书正义序》),加以综合发挥而成。初稿撰成后,几经讨论修改,马嘉运驳正其失,于志宁、张行成、高季辅增损其辞,直到高宗永徽四年,始定稿刊行,定名为《尚书正义》。从此,《尚书》各种异文版本以及各家学说不再流行。由于该书抛弃和排斥马融、郑玄、王肃等注本,而肯定伪《孔传古文尚书》,不仅使人们对《尚书》真正版本的面目认识模糊,而且常常使自身的解说陷入矛盾之中,不能自圆。然而,此书保留了汉以来经学界研究《尚书》的一些成果,特别是使今文《尚书》二十八篇得以流传下来,应该是一大功绩。有《十三经注疏》本。
尚书
知书房
尚书
孔子 著
《尚书》又称《书》、《书经》,是我国第一部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尚书》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战国时期总称《书》,汉代改称《尚书》,即“上古之书”。因是儒家五经之一,又称《书经》。现存版本中真伪参半。相传《尚书》为孔子编定。孔子晚年集中精力整理古代典籍,将上古时期的尧舜一直到春秋时期秦穆公时期的各种重要文献资料汇集在一起,经过认真编选,选出100篇,这就是百篇《尚书》的由来。相传孔子编成《尚书》后,曾把它用作教育学生的教材。在儒家思想中,《尚书》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但实际上西汉学者用二十八宿比喻伏生今文《尚书》二十八篇,《尚书》百篇之说乃后起。
孔子诗论
知书房
孔子诗论
孔子 著
上博楚简之一。收入《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第一册。完、残简共29支。由马承源整理并释读。全篇盖为孔子向弟子授诗之记录。马氏认为“可能当时社会对诗的认识和诗的运用,已有相当的偏差,所以在《诗论》中常强调主观的见解”。如多次出现“吾信之”、“吾悦之”、“吾美之”等。与《论语》中孔子论诗相比较,《论语》中只涉及《诗》与修身的关系,而竹简中出现关于《诗》与“情”的关系的讨论。《诗论》首简即提出:“诗亡离志,乐亡离情,文亡离言。”“乐亡离情”说,点明了“情”在孔子《诗》学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于各篇诗的排序,与今本《毛诗》也不相同。就内容而言,仅涉及《周诗》。《诗论》作者,今有子夏、子羔以及孔子再传弟子几说。
精选书评
知书客109521
孔子编订《尚书》,保存了上古三代的典章训诂。这些文字承载了先王的治国智慧,让后人能看到尧舜禹汤的德政。孔子整理时极其严谨,不增删一字,确保原貌。这种态度令人敬佩。《尚书》成为儒家经典之首,影响中国两千年。它记录了华夏文明的根基,证明我们的文化源远流长。读《尚书》能感受到先人的智慧,这份遗产值得我们自豪。
尚书
知书房
尚书
孔子
知书客914020
有人读《尚书》看到的是"民惟邦本"的治国之道。有人读出"克勤克俭"的处世哲学。我翻开这本古老的竹书,像听见先人在耳边低语,告诉我如何守住本心。那些朴素的文字里,刻着民族最原始的印记。千百年来,我们的祖先用它教导后人,现在这份智慧需要好好传下去。每当读它,就觉得脚下这片土地特别厚重。
尚书
知书房
尚书
孔子
知书客792397
神圣《尚书》,政书之祖。可诵读,可研习,可训诂,可辨析。盛世宜读,乱世更宜读。帝王得以治国,士人得以立身。仓颉造字不如读字,伯夷采薇不如读史。读史之要!文字艰深处,当练耐心;义理精微时,须得智慧。或作典章,或参天地,或考制度,或观人心。千载而下,道理犹新。治国者得其纲,治学者得其髓。此经读透,方知华夏文明根脉何在。
尚书
知书房
尚书
孔子
知书房
推荐阅读
知书房
知书房
知书房
精选书评
知书房
知书房
知书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