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翻阅《药性歌括四百味》,只觉得满纸皆是生硬堆砌的药名与功效。那些所谓的"歌括",不过是把枯燥的药性知识强行押韵,读来既无韵律之美,更无实用之趣。四百味药材罗列其间,看似包罗万象,实则不过是把《本草纲目》的残羹冷炙重新加热罢了。 医者治病,贵在辨证施治,岂能靠死记硬背这些歌诀?每味药下寥寥数语,既不论配伍禁忌,也不谈剂量变化,更不涉及体质差异。这般粗浅的归纳,倒像是给走方郎中准备的速成手册。试问哪个真正的医家,会靠背诵"人参味甘,大补元气"这样的口诀来开方下药? 更可笑的是那些牵强附会的比类取象。说什么"黄连苦寒,泻心除烦",仿佛苦味就注定能治心病。这般粗陋的取类比象,与江湖术士的妄言何异?真正的药理,应当建立在严谨的实践经验之上,而非这等似是而非的联想。 四百味药材排列其中,看似洋洋大观,实则充斥着重复与矛盾。同是解表药,有的说发汗,有的言散寒,却不知其作用机理究竟有何区别。这般编排,除了增加记忆负担,实在看不出有什么实际价值。倒不如静下心来研读《伤寒论》,至少能得见仲景辨证施治的真功夫。 细究此书流传至今的缘故,恐怕更多是因其便于记诵,而非内容精要。就像那些科举应试的八股范文,虽无真才实学,却因迎合了考试需求而大行其道。真正的医学传承,岂能靠这等取巧之法?
药性歌括四百味
药性歌括四百味
药性歌括四百味
龚廷贤  著
立即阅读

推荐阅读

褚氏遗书
褚氏遗书
褚氏遗书
褚澄  著
南齐褚澄撰。全书1卷。凡10篇:受形、本气、平脉、津液、分体、精血、除疾、审微、辨书、问子。是作者有关经验、理论、心得体会、验案等内容的归纳与总结。其中,受形、精血、问子3篇讨论了性医学、性保健。如“精血篇”指出:“精未通而御女以通其精,则五体有不满之处,异日有难状之疾。阴已痿而思色以降其精,其精不出,内败小便,道涩而为淋;精已耗而复竭之,则大小便道牵疼,愈疼则愈欲大小便,愈便则愈疼。女人天癸既至,逾十年无男子合则不调,未逾10年,思男子合亦不调,则旧血不出,新血误行,或渍而入骨,或变而为肿,或虽合而无子。合男子多则沥枯虚人,产乳众则血枯杀人。”后世在其启发下,总结出老人淋这一性医学所特有疾病的因机证治。同时,对男女性生活乖舛所产生病机也作了中肯分析,累为后所引用。“问子篇”云:“合男女必当其年,男虽十六而精通,必三十而娶;女虽十四而天癸至,必二十而嫁,皆欲阴阳完实而交合,则交而孕,孕而育,育而为子,坚壮强寿。”此观点与现代优生优育学思想一致,具有科学的内涵。本书之所以称为遗书,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载:唐末黄巢发冢,得石刻医书,弃之。僧人义湛抄录其文,复经他人刊刻于世,故名《褚氏遗书》。谢观谓此书为“唐末五代人所伪造”,待考。有1985年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铅印本。

精选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