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温病条辨
知书房
温病条辨
吴瑭 著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40
发表书评
读《温病条辨》,会发现吴鞠通把中医理论讲得很透彻。他讲温病不是简单地列症状开药方,而是把人体看作一个整体。人体就像一个小宇宙,内部阴阳要平衡。温病就是外邪入侵打破了这种平衡。
这本书最厉害的地方是把复杂的病理讲得明明白白。比如他讲卫气营血,就像在说一个防御系统。外邪入侵时,卫气先抵抗。如果卫气挡不住,病邪就会往里走。这时候就要用不同的方法治疗。这种思路很清晰,让人一看就懂。
吴鞠通用药也很讲究。他不是随便开个方子,而是根据病情轻重来选择。轻症用轻药,重症用重药。这种治法很科学,既不会用药过猛伤身体,也不会用药太轻治不好病。
书里提到的几个经典方子现在还在用。比如银翘散,治疗风热感冒效果很好。桑菊饮对咳嗽很管用。这些方子用药简单,但配伍很精妙。每味药都有它的作用,合在一起效果更好。
看这本书能学到很多实用的东西。比如怎么判断病情深浅,怎么选择合适的中药。更重要的是学会一种思维方法,治病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要找到生病的根源。
吴鞠通写这本书花了很大功夫。他把前人的经验和自己行医的心得都写进去了。书里既有理论,又有具体案例。读起来不觉得枯燥,反而能感受到他对医学的认真态度。
现在很多人觉得中医太玄乎,看不懂。其实像《温病条辨》这样的书,把道理讲得很实在。只要静下心来读,就能明白中医治病的逻辑。这种传统医学的智慧,对现代人仍然很有帮助。
有人说现代医学发达,但真正懂养生的人太少。古人条件简陋,反而更懂得调理之道。我一直相信中医的智慧,特别是那些流传千年的经典。《温病条辨》就是这样一本宝藏,它教会我们如何应对热性疾病。
"上医治未病",中医讲究预防为主。《温病条辨》详细记载了各种温热病的症状和治法。它把疾病分为上中下三焦,每个阶段都有对应的方剂。比如银翘散治风热感冒,桑菊饮治咳嗽,这些方子现在还在用。
我爷爷是老中医,从小就看他用这本书里的方法治病。记得有次我发烧,他用白虎汤给我退热,效果特别好。现在我也学着用这些方子,家里常备着板蓝根、连翘这些药材。
最近在研究书里的三仁汤,这个方子对暑湿感冒很有效。薏苡仁、杏仁、白蔻仁,简单的几味药就能解决问题。中医就是这样,用最自然的办法调理身体。
书中还记载了很多饮食宜忌。比如发热时要吃清淡的,忌油腻。这些道理现在看都很科学。我开始按照这些原则调整家人的饮食,效果确实不错。
邻居家小孩得了手足口病,我用书里的方法建议他们煮绿豆汤喝,配合穴位按摩,很快就好了。看到中医这么管用,心里特别自豪。
《温病条辨》里的知识太实用了。从辨别症状到用药调理,每一步都讲得很清楚。我现在遇到小毛病都先翻这本书,往往能找到解决办法。
医林中人常道《温病条辨》文辞艰深,理法幽微,手持此卷每每令人望而生畏。殊不知吴瑭先生著书时,笔下流淌的皆是医家日用之言,那些今人读来生涩的"辛凉透表"、"甘寒救液"之说,在当时不过是郎中对药屉伙计的寻常嘱咐。犹记得初读时,对着"白虎汤主之"五字发愣半日,后来才懂得这"白虎"二字非指猛兽,实乃石膏知母之喻——古人用药,原是如此活泼泼的。
细察此书难读之故,大抵有三。一则医道本自成体系,犹如方言,未入其门者自然不解其中三昧。那些"舌绛而干"、"脉洪大而芤"的记述,在习医者眼中是活生生的病家影像,在外行看来却成了天书符咒。二则吴氏行文简练至极,往往省却主语谓语,单留药方病症,此般文风直承仲景遗绪,却苦了后世读者。最令人怅然的是第三层——时移世易,当年江南医家耳熟能详的药谚歌诀,如今已成绝响。就像书中"银翘散"的命名,今人只道是金银花连翘的缩写,却不知吴瑭写作时,苏州药铺里确有此物,伙计们唤作"银翘儿"的便是。
章太炎先生论读古书须通小学,读医籍又何尝不然?我曾见老中医教导弟子,必令其先背《药性赋》,再读《濒湖脉学》,最后才许碰《温病条辨》。这法子看似迂腐,实则是要后学先懂得古人说话的腔调。可惜当下医者多求速成,捧着白话译本粗览大要,便自以为得之。去年在旧书肆见一册民国医案,眉批间有前辈用朱笔写道:"读鞠通书,当于无字处会意。"掩卷怅然,想起现在中医院校图书馆里那些崭新得刺眼的《温病条辨》,不知有几本曾被翻出毛边。
医书,治病的利剑。妙极、神极、绝极!能从头学,能从尾看,能整本读,能挑着读。健康时要读,生病时更要读。名医可钻研,普通人也用得上。初学中医要读,行医多年也要读。求医不如懂医,懂医不如用药。用药之典!
看了这本书。我学到很多。我要坚持学下去。这本书很好。我要继续看。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