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温病条辨
温病条辨

温病条辨

吴瑭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中医温病学著作。6卷。清吴瑭(1758~1836)著。吴瑭,字鞠通,江苏淮阴人。清著名医学家。少习儒学,后因其父及侄儿相继因病而亡,于是专心从事医学工作。曾进京参与抄写检校《四库全书》,有机会阅览明吴又可《温疫论》,大受启发,又研读前代名家之论,结合吴瑭本人的临证经验,参考叶天士在温病方面的论述,仿仲景《伤寒论》体例而作。文字简要,便于记诵。人民卫生出版社1955年铅印本。本书是清代温热派的名著。全书共6卷,首卷为原病篇,卷1为上焦篇,卷2为中焦篇,卷3为下焦篇,卷4为杂说,卷5为解产难,卷6为解儿难。书中所载方剂脚注炮制方法较少,但亦可看出作者善用生品、鲜品治疗温热病。
更多
书评  · 66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819662
其方刻板,伤寒岂能尽括。
2025年09月03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244531
谈及中医典籍,我的思绪总不由自主地飘向那些泛黄的线装书页,那些被时光浸润的智慧结晶。《温病条辨》于我而言,不仅是书架上的一册医典,更像是一位穿越时空的老者,用他温润而笃定的语调,向我娓娓道来关于生命的奥秘。作为一个中医爱好者,我常常被那些精妙的医理吸引,却又为其中深奥的术语所困。但正是这种若即若离的距离感,让我对这部经典保持着持久的好奇与敬畏。 记得第一次翻阅《温病条辨》时,我被吴瑭那种独特的论述方式所震撼。他不像其他医家那样执着于引经据典,而是用平实的语言,将复杂的温病理论条分缕析。这种"以证为纲,以法为目"的写作风格,让我这个门外汉也能窥见中医辨证论治的门径。我常常想象,如果生活在清代,我会不会成为吴瑭的学徒?每天清晨,跟着这位温和的长者出诊,看他如何通过望闻问切,将书中的理论化作实际的诊疗。这样的想象,让古籍中的文字变得鲜活起来。 吴瑭最令我钦佩的,是他对细节的执着。在论述"银翘散"这个方剂时,他不仅详细说明了每味药的用量,更不厌其烦地叮嘱煎服之法。这种对细节的考究,让我想起现代医学中的"循证医学"。有趣的是,当我向一位西医朋友提起这点时,他惊讶地发现,原来中医典籍中早已蕴含着如此严谨的实证精神。吴瑭对症状的描述尤其生动,比如"舌绛而干""脉数而躁",这些形象的表述,让抽象的病理变得可触可感。 作为一个现代读者,我特别欣赏《温病条辨》中体现的革新精神。在当时尊经崇古的风气下,吴瑭敢于突破《伤寒论》的框架,创立卫气营血辨证体系。这种既尊重传统又不拘泥于传统的态度,让我联想到当下中医发展面临的挑战。每当我看到关于"中医是否科学"的争论时,总会想起吴瑭的智慧——他从未陷入非此即彼的思维窠臼,而是用临床实效来证明理论的正确性。 书中那些生动的医案记录,常常让我忍俊不禁。比如记载一位患者"见火则惧,逢水则喜",吴瑭不仅准确辨证为热入心包,更细致地观察到患者这些古怪行为。这种对病患全方位的关注,在当今快节奏的医疗环境中显得尤为珍贵。我不禁想,如果现代医生都能像吴瑭这样耐心地倾听患者,医患关系会不会更加和谐? 《温病条辨》的魅力,还在于它超越时代的预见性。书中关于预防的思想,与现在的"治未病"理念不谋而合;对传染病特点的描述,甚至在新冠病毒肆虐的今天仍然具有参考价值。每当我重读这些文字,都会为古人的智慧所折服。这让我想起某位学者说过的话:"真正的经典,永远活在当下。" 作为一个普通读者,我可能永远无法完全领会《温病条辨》的全部精妙。但这并不妨碍我在阅读中获得乐趣与启发。有时候,仅仅是欣赏吴瑭优雅的文笔,感受字里行间流露的医者仁心,就足以让我心生温暖。这部著作就像一扇窗,透过它,我看到了中医文化的博大精深,也看到了一个医者对生命、对学问的虔诚与热爱。 在电子阅读盛行的今天,我仍然喜欢捧起纸质版的《温病条辨》。手指摩挲着书页,仿佛能触摸到历史的温度。那些关于发热、口渴、脉象的描述,不再是冰冷的医学术语,而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故事。我想,这就是经典的力量——它让遥远的智慧跨越时空,在当代读者的心中激起回响。也许,正如吴瑭辨证施治时需要"观其脉证,知犯何逆",我们阅读经典时,也需要用心去感受文字背后的精神与温度。
2025年09月03日
查看更多书评

@《温病条辨》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