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药性歌括四百味
知书房
药性歌括四百味
龚廷贤 著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42
发表书评
奇书,医家之经典。妙哉、善哉、绝哉!没事时能看,生病时也能看。专业人能懂,普通人也能用。年轻时候该读,老了更该记牢。抓药不如懂药,学医不如知医。四百味歌诀,字字如珠玑。寒热温凉分得明,升降浮沉说得清。头疼脑热随手翻,比百度靠谱,比医生实在。家里备一本,灶台放一本,出门带一本。处方靠它不会错,养生用它最稳妥。人命关天的东西,写得比顺口溜还好记,这才是真本事!
古之医者,悬壶济世,以仁心为本,用药如用兵,讲究辨证施治。今之医者,唯利是图,处方如开单,但求速效,不问本源。《药性歌括四百味》列草药四百,歌诀琅琅,看似便利后学,实则贻害无穷。而今人捧若圭臬,奉为金科玉律,岂非可笑?
忆昔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何等谨慎。李时珍著本草纲目,三十年呕心沥血,何等严谨。今观此书,将药性简化为三言两语,使后学但记歌诀,不究原理。譬如人参"大补元气",便以为包治百病;大黄"泻热通肠",便随意滥用。如此用药,与屠夫操刀何异?医道之衰,由此可见。
更可笑者,今之学子但诵此书,便以为尽得医理。殊不知用药如用兵,贵在灵活。药性虽有其常,亦有其变。同一黄芩,配伍不同则功效各异;同一柴胡,剂量有别则作用悬殊。此书但言其常,不论其变,犹如教人食古不化。
当今之世,人心浮躁,医者但求速成。此书迎合此风,使医道愈趋浅薄。昔张仲景见族人染疫而亡,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著伤寒杂病论。今人若但以此书为足,医道何存?药性之理,岂是四百首歌诀可尽?
每见后学将此书烂熟于心便沾沾自喜,未尝不扼腕叹息。医者仁术,重在明理。此书但求便利,舍本逐末。若但以此书为圭臬,不读内经,不研伤寒,即便倒背如流,也不过是个药匣子罢了。
断断续续翻完这本《药性歌括四百味》,竟有些怅然若失。那些排列整齐的四言歌诀,像一列列沉默的士兵,在纸页间站了六百年。今人读来,既觉得古朴可爱,又不免感慨古今医术的鸿沟。若论中医入门典籍的典范,此书比《本草纲目》更当得起"教科书"三字。所谓"药性易记,歌诀难精",大抵如此。李时珍穷尽毕生心血著就的皇皇巨著,终究不如这薄薄一册来得亲切可诵。
细品这些歌诀,发现作者龚廷贤真是个妙人。他写"人参味甘,大补元气",只八字就说尽千古药性;记"黄连苦寒,泻心除烦",又暗含医理玄机。最难得的是他把四百味药材编排得如此妥帖,寒温补泻各归其位,仿佛在下一盘精妙的围棋。我尤爱他写甘草"调和诸药",这"调和"二字用得极妙,道尽了中医配伍的精髓。不过有些歌诀过于简略,比如"丁香辛热,温胃降逆",今人读来恐怕要犯嘀咕——这"降逆"究竟是何功效?可见古今语境之异,犹如隔着毛玻璃看药橱,影影绰绰,总差着那么一层。
捧读之际,常想起幼时见祖父用毛笔抄写药方的场景。那时候觉得这些歌诀神秘莫测,如今读来,字里行间竟透着人间烟火气。龚氏写药如写人,茯苓"甘平淡渗",仿佛在描述一位谦和君子;大黄"苦寒泻下",又像在刻画一位耿直武夫。这般拟人化的笔法,倒让冷冰冰的药材都有了性情。可惜现在的中医教材,再难见到这样活泼的文字了。
"用药如用兵,药性如兵性,欲知兵之强弱,先识药之温凉。"
古之医者治病,在求明辨药性,调和阴阳,扶正祛邪,济世活人。今之医者用药,在求速效快捷,利润丰厚,名声显赫,地位稳固。古之医者更重视药性本源,如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不避艰险,只为探明药性。今之医者将药典作为谋利工具,为求速成,随意加减,罔顾根本,实乃医道之殇。
今读《药性歌括四百味》,发现很多内容让人不解。比如书中说黄连苦寒,能泻心火,但现代研究显示它还有抗菌作用。书中说人参大补元气,可现在很多人吃了反而上火。这些矛盾之处令人困惑。再比如书里记载的某些药材,现在已经很少使用,或者根本找不到了。还有一些药性描述过于简单,像"甘草甘平,调和诸药",到底怎么调和?剂量如何把握?都没有详细说明。
更让人想不通的是,书中对药物配伍的禁忌写得不够清楚。比如哪些药绝对不能一起用,哪些情况要慎用,都说得模棱两可。现在的临床实践中,经常出现用药不当的问题,可能就是因为这些传统药典没说透。还有药物炮制方法,书中记载的和现在实际操作的差别很大,不知道该按哪个来。
最困惑的是,书中很多药效描述看起来太绝对。比如"一服即愈""立竿见影"之类的说法,在实际治疗中很少见效这么快。而且每个人的体质不同,对药物的反应也不一样,但书中很少提到个体差异的问题。这些问题让我在读的时候经常停下来思考,不知道是该完全相信书中的说法,还是要结合现代医学知识来理解。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