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药性歌括四百味》这部作品,号称明代太医院吏目龚廷贤所著,以四言歌诀形式罗列四百味中药性味功效。形式上看似便于记诵,实则暴露出古代医学传承中最为僵化的弊病——将活生生的医药学问,压缩成机械刻板的文字游戏。龚氏其人虽顶着御医头衔,但细究其生平,不过是嘉靖年间一个靠进献"蟠桃丸"邀宠的弄臣,其学术造诣与同时代李时珍相比,简直云泥之别。 这些所谓歌诀,读来如同嚼蜡。"人参味甘,大补元气"之类陈词滥调,既无张仲景《伤寒论》的病机剖析,也缺孙思邈《千金方》的辨证思维,活脱脱是剂"文字蒙汗药"。更可笑的是将"犀角解乎心热,羚羊清乎肺肝"这等珍贵药材功效,简化为孩童对仗般的韵文。须知真正临床大家如叶天士用药,讲究的是"轻灵透达"四字真言,哪会如此粗暴地将药物钉死在歌诀的十字架上? 考据其内容来源,十之八九剽窃自《证类本草》,却把原书精微的性味归经理论,阉割成市井郎中的顺口溜。最可叹是书中竟将"砒霜大毒,蚀疮去腐"与"甘草调和,解百药毒"并列编排,这种不分轻重的编排方式,简直是把杀人刀与救生索混作一谈。明代太医院若真以此书为教材,无怪乎会闹出"红丸案"这样的医疗惨剧。 但若说此书全无价值,倒也未必。它恰似一面照妖镜,清晰映照出传统医学传承中最致命的病灶——把需要毕生体悟的辨证思维,异化为死记硬背的教条。就像把《孙子兵法》缩写成"三十六计"卡片,将王羲之书法简化为"永字八法"模具。今人若真信了这"四百味"就能通晓药性,无异于以为背熟菜谱就能成为御厨。 尤为讽刺的是,此书在当代竟被某些"国学养生大师"奉为圭臬。他们哪里知道,龚廷贤晚年因误治藩王被贬,其学术早就被《本草纲目》钉在历史耻辱柱上。如今街头巷尾所谓"中医口诀",多半是这类糟粕的变种,倒应了龚氏自己那句"庸医杀人不用刀"——只不过这次杀的是中医精髓本身。
药性歌括四百味
药性歌括四百味
药性歌括四百味
龚廷贤  著
立即阅读

推荐阅读

精选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