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草纲目
知书房
本草纲目
李时珍 著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46
发表书评
医道之精微,靡不包罗;本草之奥妙,无不穷究。横观东璧先生一生,采药著书可谓绝后。草木金石,虫鱼鸟兽,莫不亲尝,遂成《本草纲目》。夫药生于山,始于毫末之间;疾起于身,发于纤微之际。故神农尝百草而有济世之功,孙思邈著千金方而立医家之范。一味一性,皆是救命良方;一病一方,尽显仁者情怀。所有的济世良方都是点滴经验积累所致,所有的医道精微都是反复验证所得。一字一句,皆为治病真言;一图一解,尽展医者匠心。《本草纲目》这部书,不仅是医者的必备典籍,更是求知者的智慧宝库。每当我翻阅这部浸透着汗水的巨著,总能感受到字里行间跳动的那颗赤子之心——为了验证一味药性,可以攀悬崖、涉险滩;为了厘清一个疑点,能够访百村、问千户。这般治学精神,这般济世情怀,恰如黑暗中的明灯,照亮了多少后学者的前行之路。
李氏穷搜博采,集本草之大成,非徒录药,实乃立言。其书以类相从,条理秩然,虽承《证类》旧制,而精审过之;又设纲目新法,使品物各归其位,此真医林之北斗也。观其释名考实,必溯源流,若"当归"条下兼载"山蕲""文无"诸名,又引《尔雅》《别录》为证,使千年异称豁然贯通。至若辨药性,则熔铸百家,尤重亲验,尝谓"麻黄须见霜雪乃为真",此等实践精神,岂纸上谈兵者所能及?然明人考据未精,间有沿误,如"龙脑"误合樟脑之说,当参证《酉阳杂俎》以正之。要之,此书既备临床之实,复开博物之学,悬壶者得其方术,格物者窥其奥妙,一卷在手,如携万药之库矣!
这本厚重的《本草纲目》在我书架上尘封多年,每每翻阅总觉艰深晦涩;直到去年一场重感冒后,在中药房看着药师熟练地抓取各种药材,突然对这部典籍产生了新的兴趣。最近整理书房时再次取出,配合着《黄帝内经》一起研读,竟品出些不同以往的滋味。
记得第一次接触这部巨著是在大学的中药学选修课上,教授说这部完成于明万历六年(1578年)的著作,耗费了李时珍近三十年光阴。全书五十二卷,载药1892种,其中新增药物374种,附方11096首,插图1109幅。这些数字背后,是一个医者用脚步丈量山川、以笔墨记录生命的执着。1975年,这部著作被列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其价值不言而喻。
最让我震撼的是书中对水银的记载。在现代医学看来,水银是剧毒物质,但《本草纲目》却详细记载了其药用价值:"水银,味辛,寒,有毒。主疥瘘痂疡白秃,杀皮肤中虱。"这种看似矛盾的记载,恰恰体现了古代医家的实践智慧。李时珍在书中特别强调:"惟宜外用,不宜内服",并详细记录了水银中毒的症状与解救方法。这种严谨的态度,在今天看来依然令人敬佩。翻阅这些泛黄的纸页,仿佛看见李时珍在昏暗的油灯下,一笔一划记录着每味药材的性味归经——"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不正是中医"知行合一"的精髓所在?
书中对人参的论述尤为精妙。李时珍将人参分为上党参、辽参等多个品种,详细记载了各自的生长环境、采收时节和功效差异。他指出:"人参,味甘微寒,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这种基于实践的药物分类法,比林奈的植物分类系统早了近两百年。更令人惊叹的是,书中还记载了人参的伪品鉴别方法:"沙参体虚无心而味淡,荠苨体虚无心,桔梗体坚有心而味苦。"这种细致的观察记录,至今仍是中药鉴定的重要参考。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草纲目》的编纂体例。每味药物都按释名、集解、正误、修治、气味、主治、发明、附方等项详细论述。这种系统化的药物学写作范式,开创了中医药文献编纂的新纪元。在阅读"当归"条目时,我被其中"头止血,身和血,梢破血"的记载所震撼。这种对同一药材不同部位功效的精确区分,展现了中医用药的精妙之处。看着书页间密密麻麻的批注,不禁想起李时珍在《濒湖脉学》中说的"欲知药性之真,必先亲尝",这种以身试药的献身精神,在当今这个追求速成的时代更显珍贵。
最让我反复品读的是书中对"七情配伍"的论述。李时珍将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归纳为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七种情况。这种对药物配伍规律的总结,体现了中医整体观的治疗思想。比如在解释甘草的配伍时写道:"甘草与藻、戟、遂、芫四物相反,而同大黄用之,不惟不相反,而更相为用。"这些经验之谈,至今仍在临床实践中得到验证。常读常新,每次翻阅都能发现新的智慧闪光,或许这就是经典永恒的魅力所在。
在数字化阅读盛行的今天,捧着这部厚重的纸质书,指尖划过那些已经有些模糊的木刻插图,突然理解了什么是"格物致知"的真谛。李时珍用三十年的坚持告诉我们:真正的学问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时间的沉淀,需要实践的检验,更需要一颗敬畏生命的赤子之心。这部书不仅是一部药物学巨著,更是一部关于如何做学问的人生指南。
药方千年,人性依旧。
"集本草之大成,开医学之先河。"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