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书籍
诗文
书单
上传书籍
暂无结果
知书客683817
2025年09月04日
翻开《魏书》那泛黄的纸页,仿佛能触摸到北朝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魏收执笔时那份"曲笔"的争议,恰如他笔下那个在胡汉交融中艰难前行的北魏王朝,永远处在历史的聚光灯下,却又始终蒙着一层说不清道不明的薄纱。我们常感慨历史书写者的无奈,却鲜少体会魏收在正统与实录间如履薄冰的艰难。 这位被后世称为"秽史"作者的史官,其实开创了纪传体断代史的新范式。细读《魏书》中那些看似刻板的帝纪,会发现字里行间藏着惊人的历史细节。他对北魏早期"代国"时期的记载,保存了多少鲜卑旧俗的珍贵片段;那些被诟病的门阀世系罗列,又为后人研究北朝士族提供了多少关键线索。我们不得不承认,正是这种看似琐碎的笔法,让一个消失的王朝在纸上重新获得了血肉。 特别令人动容的是《魏书》对北朝文化碰撞的忠实记录。当读到崔浩国史之狱的细节时,仿佛能看见汉族士大夫在北魏政权中战战兢兢的身影;而书中那些鲜卑贵族学习汉礼的记载,又让人感受到文化融合的不可逆转。魏收或许没能完全摆脱当朝者的影响,但他笔下的文化冲突与调适,却比任何粉饰太平的史书都更接近真相。 今人重读《魏书》,常会生出几分唏嘘。这部曾经备受争议的史书,历经千年反而显现出独特的价值。它不像《史记》那般气贯长虹,也没有《汉书》的严谨整饬,但正是这种带着时代局限性的书写,让我们看到了历史最真实的褶皱。当我们的手指划过书页上那些关于佛教传播、均田制实施的记载时,仿佛能触摸到北朝社会跳动的脉搏。 掩卷沉思,忽然明白为何历代对《魏书》的评价如此两极。它就像一面不够平整的铜镜,既照见了北魏王朝的轮廓,又折射着史家自身的局限。这种真实与扭曲并存的矛盾,不正是所有历史记载的共同命运吗?魏收留给我们的,不仅是一部王朝兴衰录,更是一面映照历史书写本质的明镜。在这个意义上,《魏书》的价值或许正在于它的不完美——因为真实的历史,从来都不是非黑即白的简单叙事。
魏书
知书房
魏书
魏收 著
立即阅读
推荐阅读
旧唐书
知书房
旧唐书
刘昫 著
《旧唐书》为后晋张昭、贾纬等撰。后晋天福六年(941年),晋高祖石敬瑭命张昭、贾纬、赵熙、郑受益、李为先等人撰唐史,由宰相赵莹监修。后赵莹罢相,刘昫代为监修。后晋开运二年(945年)书成,时因刘昫为相,故该书署名刘昫撰。最初为避讳石敬瑭,取名《李氏书》,《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宋史·艺文志》及南宋刻本均题为《唐书》,后为区别北宋欧阳修等人编的《新唐书》,改名《旧唐书》。共200卷,包括本纪20卷、志30卷及列传150卷。记载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至唐哀帝天祐四年(907年)。
清史稿
知书房
清史稿
赵尔巽 著
《清史稿》是北洋政府时期,经袁世凯批准,由赵尔巽为总担纲编纂的一部大型清朝历史史籍,因其未经总阅修订即匆忙付梓刊行,故曰“史稿”。参与该史稿纂修的工作人员,前后有300多人,编纂时间历达15年,最后成书536卷,800余万字。其中本纪二十五卷,志一百四十二卷,表五十三卷,列传三百一十六卷,以纪传为中心。所记之事,上起1616年清太祖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建国称汗,下至1912年清朝灭亡,共二百九十六年的历史。赵尔巽在《发刊缀言》中指出,本书是“作为史稿披露”的“急救之章”,并非视为成书“。
金史
知书房
金史
脱脱 著
《金史》是二十四史之一。撰成于元代,全书一百三十五卷,其中本纪十九卷,志三十九卷,表四卷,列传七十三卷,是反映女真族所建金朝的兴衰始末的重要史籍。从元顺帝至正三年(1343年)三月开始编撰,至第二年(1344年)十一月成书。全书共一百三十五卷,其中有本纪十九卷,志三十九卷,表四卷,列传七十三卷。记载了上起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出生(1068年),下至金哀宗天兴三年(1234年)蒙古灭金,共166年的历史。
精选书评
知书客364910
读过《魏书》的人很多,但很少有人注意到魏收的处境。大家习惯批评他的曲笔,却不想想他为何要这么做。在北齐写北魏历史,本身就是一件危险的事。他必须权衡利弊,在文字中寻找平衡。这不是简单的善恶问题,而是生存智慧。我们看历史时,常常要求别人做圣人,却忘了他们也是普通人。
魏书
知书房
魏书
魏收
知书客267472
魏收写《魏书》时顶着“秽史”的骂名,但他坚持完成了这部史书。当时政局动荡,修史困难重重,他却一笔一画记录下北魏兴衰。这本书后来成为二十四史之一。魏收明知会得罪权贵,还是秉笔直书。他告诉我们,做学问要经得起非议,扛得住压力。史料可能有争议,但求真务实的精神永远值得敬佩。
魏书
知书房
魏书
魏收
知书客551246
史笔如刀,北朝尽藏。魏收《魏书》,实乃纪传体之瑰宝。其文或可正读,或可反观;治世可参,乱世可鉴。士人读之得庙堂之略,武将阅之获韬钤之机。得意时当温故,失意时宜知新。论史不如入史,读传不如解传。叙事绵密处暗藏褒贬,笔法曲折中自有春秋。虽后世讥为"秽史",然其保存史料之功,诚不可没。读此书者,当具史家之眼,更需哲人之思。
魏书
知书房
魏书
魏收
知书房
推荐阅读
知书房
知书房
知书房
精选书评
知书房
知书房
知书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