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史稿
知书房
清史稿
赵尔巽 著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49
发表书评
这是一部全景式展现清朝政治军事格局演变的鸿篇巨制。从萨尔浒之战到松锦大战,从雅克萨之战到平定三藩之役,再到大小金川之战、白莲教起义,直至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书中详尽记录了清朝近三百年间的重大军事冲突。通过宁远之战袁崇焕以少胜多,到康熙平定准噶尔动用十万大军,再到左宗棠收复新疆调集六万精兵,可以清晰看到战争规模与战术思想的嬗变。从八旗铁骑的骑射优势到火器营的建制,从冷兵器时代的野战到近代化的城防攻守,军事技术的革新在书中都有翔实记载。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清朝的政治运作呈现出独特的二元性。一方面沿袭明朝内阁制度,另一方面又保留议政王大臣会议,这种满汉杂糅的治理模式在书中得到充分展现。从多尔衮摄政到康熙智擒鳌拜,从雍正设立军机处到乾隆完善奏折制度,权力中枢的演变轨迹清晰可循。书中对奏折制度的记载尤为珍贵,这一创新使得皇帝能够越过内阁直接掌控地方,堪称中国古代官僚制度的重大变革。
历史总是惊人地重复着相似的轨迹。清初范文程曾向皇太极进言:"欲取中原,当先安民心;欲安民心,当严军纪。"这一策略与当年萧何劝刘邦"约法三章"何其相似。然而到了晚清,统治者却重蹈了历代王朝的覆辙:和珅的贪腐堪比蔡京,鸦片战争的教训不逊于靖康之耻,太平天国的兴起犹如黄巾再现。曾国藩在奏折中写道:"历代亡国之祸,非外敌之强,实内治之懈。"这句话道出了清朝衰亡的根本原因,可惜为时已晚。
作为二十四史中最后一部官修史书,《清史稿》保留了大量原始档案。从满文老档到军机处录副,从朱批奏折到起居注册,这些第一手资料具有无可替代的史料价值。书中对满族习俗的记载尤为珍贵,比如萨满祭祀的仪式、骑射考核的标准、旗地管理的细则,这些都是研究满族文化的宝贵素材。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中评价清代政治制度时,很多观点都与本书记载相互印证。
最令人感慨的是,这部史书展现了中华文明最后的辉煌与挣扎。康乾盛世时,中国GDP占世界三分之一;鸦片战争后,这个古老帝国却在现代化浪潮中步履蹒跚。书中所载林则徐的奏折、魏源的《海国图志》、恭亲王的改革建议,无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这些记载让我们看到,在闭关锁国的表象之下,始终有一批清醒者在艰难地寻找出路。当读到光绪帝在《明定国是诏》中写下"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时,仍能感受到那个时代特有的悲壮与无奈。
作为未定稿,本书存在不少史实疏漏和立场偏颇,这是需要读者注意的。但瑕不掩瑜,它仍然是研究清史不可或缺的基础文献。透过密密麻麻的列传和本纪,我们不仅能看到帝王将相的荣辱沉浮,更能触摸到一个庞大帝国缓慢解体的历史脉动。从某种意义上说,这部未完成的史书,恰恰成为了那个未完成时代的绝佳隐喻。
翻开《清史稿》厚重的纸页,总有种迷失在时空夹缝中的恍惚。这部由前朝遗老编纂的末代正史,既带着修史者挥之不去的旧王朝情结,又掺杂着新时代的茫然无措。那些工整的纪传体文字背后,藏着多少欲言又止的叹息?当赵尔巽们用朱笔勾勒康乾盛世时,笔尖是否也在为正在崩塌的帝国微微发抖?
最耐人寻味的莫过于书中那些不自觉流露的裂缝。康熙批阅奏折时偶尔流露的疲惫,雍正朱批里神经质般的较真,乾隆晚年诗作中掩饰不住的暮气——这些被官方叙事冲淡的细节,反而让那些脸谱化的圣君形象突然鲜活起来。读到光绪帝在瀛台写下"欲飞无羽翼"的句子时,恍然惊觉这部史书最有价值处,恰是这些统治者们不自觉暴露的脆弱瞬间。
但更多时候,我们面对的是一面破碎的镜子。编纂者们既要维持史官的传统尊严,又不得不面对新时代的冲击,这种撕裂感让整部史稿笼罩着奇特的矛盾气质。当读到他们对太平天国的评价时,那种咬牙切齿又不得不保持克制的笔调,简直能听见毛笔折断的脆响。这种迷茫或许正是晚清知识分子集体心境的投射:明知大厦将倾,却仍固执地相信修补榫卯就能挽狂澜于既倒。
看《清史稿》的时候一直有个疑问,清朝这些皇帝和大臣们到底在想什么。他们明明知道西方列强在变强,却还是死守着老规矩不放。他们搞了很多改革,但每次都是雷声大雨点小。最让人想不通的是,他们花了很多钱建海军,结果甲午战争一打就输光了。他们知道要变法,可是又怕变太多会动摇统治。所以最后就变成了修修补补,结果越补越糟糕。看历史书上说他们很努力,可是看来看去都是在做表面功夫。他们好像什么都懂,又好像什么都不懂。最奇怪的是,明明看到别人怎么成功的,却还是按自己的老办法来。
偶然在图书馆翻到《清史稿》这套大部头,原本以为会是一板一眼的官方史书,没想到随手一翻就停不下来。这部由民国初年赵尔巽主持编纂的清代正史,虽然顶着"稿"字,却堪称了解清朝最全面的史料库。不同于一般史书的枯燥,书中那些鲜活的细节常常让我恍惚间穿越回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
这部五百三十六卷的巨著采用纪传体编排,从太祖努尔哈赤到末代皇帝溥仪,将整个清朝的兴衰脉络梳理得清清楚楚。最让我着迷的是那些人物列传,读着读着就能在脑海中勾勒出一个个立体的人物形象。比如读到和珅传时,那个贪得无厌却又才华横溢的权臣形象跃然纸上;而曾国藩传里记载的每日记功过细节,又让人看到传统士大夫的严谨自律。不过要提醒读者的是,这部书毕竟是民国初年编纂的,有些观点难免带着时代的烙印,需要辩证地看待。
特别有意思的是书中记载的宫廷生活细节。御膳房每天要准备多少道菜点,皇帝出巡时的仪仗规格,后妃们的日常起居,这些在其他史书里难得一见的细节,在这里都能找到翔实记录。读着这些文字,我常想,要是真能穿越回清朝,怕是连皇宫里的一只猫都比现代人更懂规矩。不过最让我惊讶的是,书中记载的很多宫廷菜式,现在在北京的一些老字号居然还能找到影子,这种古今呼应的感觉特别奇妙。
最近正好在看《雍正王朝》电视剧,对照着《清史稿》里的记载,发现很多剧情确实有据可查。比如书中记载的雍正批阅奏折到深夜的细节,与电视剧里焦晃老师演绎的勤政形象不谋而合。但也有一些艺术加工的部分,像八阿哥夺嫡的某些情节,在正史中就显得平淡许多。这种对比阅读的乐趣,就像在玩历史版的"大家来找茬"。
说到清朝,不得不提它最后的衰亡。《清史稿》对晚清部分的记载尤其珍贵,那些奏折、诏书的原文收录,让我们能直接触摸到历史现场的脉搏。读到光绪帝的《明定国是诏》时,字里行间能感受到那个年轻皇帝想要变革的急切;而慈禧太后的诸多懿旨,又透露出一个老练统治者的权谋算计。这些原始文献比任何后世解读都更有说服力。
作为一个喜欢考据的读者,我特别喜欢把《清史稿》和其他史料对照着看。比如书中关于鸦片战争的记载,与当时英国人的战报对照,就能发现很多有趣的差异;而描写太平天国的部分,与当时民间笔记对比,又呈现出完全不同的视角。这种多维度的历史观察,就像在用不同的滤镜看同一幅画,每次都发现新的细节。
合上这本厚重的史书,不禁感慨万千。清朝从白山黑地间的一个部落,发展到统治中国近三百年的大帝国,最后又在时代浪潮中黯然退场,这个过程本身就充满了戏剧性。《清史稿》最珍贵的地方,在于它不仅记录了帝王将相的丰功伟绩,也保存了普通人的生活剪影。那些关于市井百态、民间风俗的记载,让这段历史显得格外鲜活。读史至此,忽然明白为什么有人说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它教会我们用更宽容的眼光看待当下,因为今天的我们,也终将成为后人眼中的历史。
"《清史稿》以浩瀚卷帙承载三百年帝王兴替,然其修撰于鼎革之际,笔下犹带前朝遗韵,未免有‘成王败寇’之憾,读者当以史家之眼观其得失。"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