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书籍
诗文
书单
上传书籍
暂无结果
知书客902495
2025年09月04日
文莹的《湘山野录》在中国古代笔记小说中占有重要地位。这本书收录了北宋时期的许多轶事和见闻,内容涉及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等多个方面。读这本书的时候,感觉就像在看一部北宋的社会纪录片。 书中的故事大多短小精悍,但信息量很大。每个故事都像一块碎片,拼凑起来就能看到那个时代的全貌。作者文莹是僧人,但他的视角很独特,记录的内容既客观又生动。他没有刻意美化或贬低什么,就是如实记录所见所闻。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关于文人雅士的记载。这些故事展现了北宋士大夫的真实生活状态。他们吟诗作对、饮酒赏月,看似风雅,背后也有各种烦恼。比如有个故事讲一位官员被贬后的心境变化,写得特别真实。读者能感受到人物的喜怒哀乐,就像发生在身边的事。 书中还有一些宫廷轶事。这些故事揭开了皇室神秘的面纱,让人看到皇帝和大臣们作为普通人的一面。有个故事讲宋真宗和大臣的对话,语气轻松自然,完全不像想象中那么严肃刻板。 《湘山野录》的语言平实朴素,但很有味道。作者不追求华丽的辞藻,就是用最直接的方式把故事讲清楚。这种写法反而让内容更有感染力。读起来不费劲,但能体会到文字背后的深意。 书中的人物形象都很鲜活。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都各有特点。他们的言行举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比如有个商人诚信经营的故事,虽然很短,但把北宋的商业伦理说得很透彻。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的真实性。它不是虚构的小说,而是真实的历史记录。通过这些故事,现代读者能够直观地了解北宋的社会状况。这种第一手资料比正史更有温度,也更有趣。
湘山野录
知书房
湘山野录
文莹 著
立即阅读
推荐阅读
颜氏家训
知书房
颜氏家训
颜之推 著
《颜氏家训》是南北朝时期颜之推创作的家训,该书成书于隋文帝灭陈国以后,隋炀帝即位之前(约公元6世纪末)。是颜之推记述个人经历、思想、学识以告诫子孙的著作。共有七卷,二十篇。分别是序致第一、教子第二、兄弟第三、后娶第四、治家第五、风操第六、慕贤第七、勉学第八、文章第九、名实第十、涉务第十一、省事第十二、止足第十三、诫兵第十四、养心第十五、归心第十六、书证第十七、音辞第十八、杂艺第十九、终制第二十。
百家姓
知书房
百家姓
佚名 著
《百家姓》是一部关于汉字姓氏的作品。按文献记载,成文于北宋初。原收集姓氏411个,后增补到504个,其中单姓444个,复姓60个。《百家姓》采用四言体例,对姓氏进行了排列,而且句句押韵,虽然它的内容没有文理,但对于中国姓氏文化的传承、中国文字的认识等方面都起了巨大作用,这也是能够流传千百年的一个重要因素。《百家姓》与《三字经》、《千字文》并称“三百千”,是中国古代幼儿的启蒙读物。“赵钱孙李”成为《百家姓》前四姓是因为百家姓形成于宋朝,故而宋朝皇帝的赵氏、吴越国国王钱俶、正妃孙氏以及南唐国主李氏成为百家姓前四位。
风俗通义
知书房
风俗通义
应劭 著
简称《风俗通》。东汉应劭著。原书30卷,今本仅存10卷。清·严可均在《全后汉文》中辑佚文6卷;《姓氏篇》自宋已佚,后又在明《永乐大典》中辑出,附录于末。1980年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吴树平《风俗通义校释》,除10卷外,还将收集到的唐、宋、明三代各类书中保存的佚文编文27部分附于后。10卷篇目为:皇霸、正失、愆礼、过誉、十反、声音、穷通、祀典、神经、山泽,137条。该书写作于“王室大坏,九州幅裂,乱靡有定,生民无几”的东汉末年,写作目的是“言通于流之过谬,而事该之于义理也”,从而用以整齐风俗,使上下之心“咸正于正”(引文均见《风俗通义》序)。全书依据原始儒家理论,论考古代历史、风俗礼仪、时人流品、音律器乐、山河薮泽、怪异传闻,内容涉及极广,多侧面展现了当时的社会生活情况。范晔在评价该书时曾说过:“文虽不典,后世服洽闻。”版本甚多,《四部丛刊》影元大德本较佳。注本还有1981年中华书局版王利器《风俗通义校注》。
精选书评
知书客914887
妙哉!《湘山野录》乃笔记之瑰宝。闲时可读,忙时也可读;春风得意时宜读,秋雨萧瑟时更宜读。文士得其雅趣,樵夫亦得其真味。或细品,或速览,皆有所获。此书记轶事,录见闻,说人情,道世态,三言两语间便见古人风骨。读之如饮醇酒,不觉醺然;如啜清茶,回味悠长。悟世情不必远求,观此书足矣。
湘山野录
知书房
湘山野录
文莹
知书客531329
今天又翻了一遍,其实书本身是不错的,记录宋初事迹,我比较感兴趣的地方是卢多逊和李昉、潘阆,李昉和徐铉,以及潘阆和柳开,当然还有太宗和卢多逊、赵普之间的事迹。还有一些比较生动的宋初士人、隐士的小故事。只不过似乎这本书的做法有点奇怪,没有注史源,玉壶清话的校和补也有点随意。
湘山野录
知书房
湘山野录
文莹
知书客917992
文莹和尚著《湘山野录》,所记多宋初轶闻,然细读之下,不免生出几分疑虑。其书虽笔致隽永,叙事生动,却时有附会之说,未必尽得其实。文莹身为方外之人,而津津乐道于朝堂宫闱之事,已觉可怪。至若所载太祖"烛影斧声"之疑案,更似街谈巷议,不足为凭。大抵缁流涉笔史事,终不免隔靴搔痒之讥。读者当以稗官野史视之,未可尽信也。
湘山野录
知书房
湘山野录
文莹
知书房
推荐阅读
知书房
知书房
知书房
精选书评
知书房
知书房
知书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