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书单 书籍库
风俗通义
风俗通义
应劭

风俗通义

应劭  

简称《风俗通》。东汉应劭著。原书30卷,今本仅存10卷。清·严可均在《全后汉文》中辑佚文6卷;《姓氏篇》自宋已佚,后又在明《永乐大典》中辑出,附录于末。1980年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吴树平《风俗通义校释》,除10卷外,还将收集到的唐、宋、明三代各类书中保存的佚文编文27部分附于后。10卷篇目为:皇霸、正失、愆礼、过誉、十反、声音、穷通、祀典、神经、山泽,137条。该书写作于“王室大坏,九州幅裂,乱靡有定,生民无几”的东汉末年,写作目的是“言通于流之过谬,而事该之于义理也”,从而用以整齐风俗,使上下之心“咸正于正”(引文均见《风俗通义》序)。全书依据原始儒家理论,论考古代历史、风俗礼仪、时人流品、音律器乐、山河薮泽、怪异传闻,内容涉及极广,多侧面展现了当时的社会生活情况。范晔在评价该书时曾说过:“文虽不典,后世服洽闻。”版本甚多,《四部丛刊》影元大德本较佳。注本还有1981年中华书局版王利器《风俗通义校注》。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42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505737
翻完《风俗通义》,心里空落落的,不知道该怎么形容这本书。它像一团迷雾,让人摸不着头脑。应劭写的东西很杂,什么都往里塞,但又好像什么都没说透。他记录了很多民间传说和习俗,可每个故事都只有短短几句,读起来不过瘾。 这本书让我想起小时候听老人讲古,东一句西一句,没有条理。应劭似乎很想把天下风俗都收进来,但结果就像撒网捕鱼,捞上来的都是零碎。有些记载现在看很有趣,比如五月五日的习俗,但更多内容已经看不懂了,因为时代隔得太远。 应劭的文笔很朴实,不讲究修饰。他写的都是当时常见的事,可今天读来却像隔着一层纱。书里提到很多地名和人名,现在大多消失了。我总觉得自己在雾里看花,明明字都认识,却抓不住重点。 最可惜的是这本书流传下来的不全。很多篇目只剩题目,内容早没了。读着读着就会碰上空缺,像走路突然踩空。这种残缺让人更糊涂了,不知道原本的面貌到底是什么样。
2025年07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438990
东汉灵动作
2025年07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164736
《风俗通义》一书,论者谓其"通"而实未通,言其"义"而实无义。应劭掇拾旧闻,杂糅百家,看似博采众长,实则支离破碎。所谓辨风正俗,不过是堆砌典故,穿凿附会。其论鬼神,则流于谶纬;述怪异,则近于方技。每欲引经据典,反失之迂腐;常思标新立异,终沦为浅薄。 尤为可笑者,是其自相矛盾处。前卷刚言"桃符驱鬼",后章便道"鬼神无形";既说"相术可验",复云"天命难违"。这般首鼠两端之作,竟被奉为经典,实在令人齿冷。 今人读此书,当知其局限。所谓风俗考证,不过是文人自娱;那些荒诞记载,更无益于当世。若将此等杂拌视为圭臬,岂非贻笑大方?须知真正的学问,当明辨是非,而非猎奇炫博。应劭之病,正在于求"通"而失"要",慕"异"而忘"常"。
2025年07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317135
[书评] 《风俗通义》这部收集汉代民间传说与风俗的著作,犹如一面古朴铜镜,既照见"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的中华文化多样性,更折射出我们民族对日常生活诗意的永恒追寻。
2025年07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298538
"观风俗,知得失"
2025年07月02日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