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书单 书籍库
湘山野录
湘山野录
文莹

湘山野录

文莹  

笔记。宋释文莹著。三卷。此书作于荆州之金銮寺,故以“湘山”为名。成于神宗熙宁年间(1068—1077)。其内容主要记录了北宋前期的一些见闻杂事,涉及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外交活动。对于当时朝廷的黑暗、官吏的残暴无知,都有所揭露。由于作者是僧人,所以书中也记述了不少鬼神佛道的怪异故事。作者还记述了著名的文学家李煜、徐铉、石介、柳开、王禹偁、魏野、杨亿、寇準、范仲淹、石延年、晏殊、欧阳修、苏舜钦等人的轶文轶事,是文学研究的重要资料。《宋史·艺文志》著录此书为三卷,《郡斋读书志》卷三下著录为四卷。今传本皆为三卷,附《续录》一卷。有《津逮秘书》、《学津讨原》、《说库》、《学海类编》、《古书丛刊》、《择是居丛书初集》、《四库全书》等本以及1984年中华书局点校本。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47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108986
说来颇为感慨,直到而立之年才真正静下心来翻阅这本北宋文人笔记的瑰宝《湘山野录》。掩卷时不禁愕然——原来我们错过的何止是文字,更是一部活色生香的士林浮世绘。那些曾被束之高阁的竖排繁体字,竟藏着如此鲜活的市井烟火与庙堂风云。 较之正史的庄重刻板,文莹笔下透着宋人特有的狡黠与温情。他写寇准"醉卧殿阶被太祖踢醒"的轶事,三言两语便让那个雷厉风行的宰相显露出文人式的可爱。这种举重若轻的笔法,恰似宋徽宗的瘦金体,在严谨法度中藏着风流意气。最令我动容的是记载李煜临终场景的那段:"但云好个翰林学士,不知身是帝王",字字如沾着汴京夜雨的梧桐叶,将亡国之君的文人魂魄勾勒得令人心颤。 笔记体特有的碎片化叙事,反而成就了某种后现代式的真实。就像在茶肆偶然听邻座老者闲谈,一段段零散记忆里藏着整个时代的呼吸。文莹记录王旦"夜半索粥"的日常,比《宋史》万字列传更让我窥见太平宰相的孤独。那些被官方史册过滤掉的细节——比如晏殊在枢密院偷吃宫饼被噎住的窘态,恰恰构成了历史最生动的肌理。 书中令我辗转反侧的,是那些戛然而止的留白。林和靖"梅妻鹤子"的传说只余寥寥数笔,却让后世文人追慕千年。这种残缺像极了宋瓷的冰裂纹,在克制中迸发出惊人的美学张力。我不禁揣想,若文莹将每段轶事都写成完整传记,这些人物是否会失去那份雾里看花的魅力?恰如汝窑的天青釉,正因那不可复制的瑕疵,才成就了永恒的完美。 重读"钱俶纳土归宋"那段记载时,突然领悟到笔记体的玄机。文莹用"闻者无不流涕"六个字收束这个重大历史时刻,却比长篇大论更令人心潮澎湃。这种史笔中的诗意,让我想起苏轼评价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史料与文学的交界处,《湘山野录》留下了北宋文人最本真的精神指纹——他们既记录时代,更在记录中完成对时代的审美超越。
2025年07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261044
不少读者觉得《湘山野录》读起来吃力,认为文辞艰涩。其实这本书原本是宋人笔记,记的都是当时真人真事,用的也是宋代口语。读不懂的原因在于方法不对。读宋人笔记要先了解宋代的社会背景,最好先看看《东京梦华录》这类记载汴京风物的书。 《湘山野录》的作者文莹是北宋僧人,记录的多是宫廷轶事和士大夫言行。当时人写给自己人看的文字,自然不会刻意修饰。我们现在读着别扭,是因为隔了千年时光。就像现代人看民国时期的老报纸,也会觉得有些说法怪怪的。 北宋汴京话和现在的普通话差别很大。书中提到"撷菜"就是摘菜,"打春"就是立春。这些词语在当时是常用语,现在却成了需要解释的古语。《东京梦华录》里记载了很多这样的日常用语,对照着看就容易明白。 读古书要懂得门道。宋代文人写笔记,往往话里有话。表面记的是琐事,实际藏着对时政的看法。比如书中记宋真宗封禅事,看似平铺直叙,细读就能看出作者的态度。不熟悉宋代历史的人,可能就看不出这些深意。
2025年07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139186
读《湘山野录》时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这本书记录了很多宋代文人的故事。这些故事看似琐碎,但都指向同一个道理。人生就像爬山,需要不断向上攀登。 山里的路总是崎岖不平。有些文人遇到挫折就放弃,有些却能坚持到底。这和我们现在遇到的困难很像。工作不顺心,生活压力大,这些都是爬山途中的障碍。关键是要学会调整心态。 书中提到范仲淹的故事。他小时候家里很穷,每天只能吃冷粥。但他坚持读书,最终成为一代名臣。这说明环境不能决定一切。内心的力量才是最重要的。我们现在的条件比他好太多,更应该珍惜机会。 还有一个细节很有意思。很多文人喜欢在山水间寻找灵感。这不是在浪费时间。大自然能让人静下心来思考。我们整天盯着手机,反而失去了这种能力。偶尔放下手机,去户外走走,可能会有新的发现。 书里还记载了一些官场故事。有人为升官不择手段,最后身败名裂。有人脚踏实地,反而走得长远。这提醒我们,捷径往往是最远的路。做好眼前的事,自然会有回报。 这些故事虽然发生在古代,但道理是相通的。人生就像爬山,重要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每一步都很辛苦,但每一步都算数。遇到困难时不要轻易放弃,坚持下去总会看到更美的风景。 宋代文人们留下的不仅是诗词文章,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他们教会我们,在逆境中也要保持向上的心。现在的生活节奏很快,我们更需要这种精神支撑。读这本书,就像在和古人对话,能获得很多启发。
2025年07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936535
这本书我读了很久,还是不太明白。文莹和尚写的东西很杂,有历史也有故事。有的内容像是真的,有的明显是编的。我不懂他为什么要这样写。北宋初年的事情被他记录得乱七八糟,时间顺序也理不清。最奇怪的是那些鬼怪传说,和正史混在一起。我怀疑他是不是故意把真假掺着写。看完后我还是不知道哪些可信哪些不可信。这种写法让人很困扰。也许这就是古代笔记的特点吧。
2025年07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421482
人生最难熬的时候翻开《湘山野录》,看到那些僧道隐士的故事。他们住在山里,吃野菜,喝泉水,活得简单。我住在城市,每天为工作烦恼,为感情痛苦。他们却说烦恼都是自己找的,放下就没事了。我试过放下,但放不下。房租要交,家人要照顾,朋友要维系。书里的人说看透就能解脱,我看不透。我30岁了,还在为升职加薪焦虑,为结婚生子发愁。那些道理我都懂,但做不到。书里写一个和尚在山中坐化,毫无牵挂。我连周末关机一天都做不到,手机响了就要看。也许等我老了,头发白了,才能真正明白这些。现在只能一边痛苦,一边翻这本书。
2025年07月02日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