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书籍
诗文
书单
上传书籍
暂无结果
知书客452015
2025年09月04日
从历史意义来看,《新五代史》作为二十四史之一,确实填补了五代十国这段混乱时期的历史空白。欧阳修以一人之力完成这部史书,其学术毅力令人钦佩。但细读之下,这部被奉为经典的史书却处处透着令人不安的气息。那个标榜"春秋笔法"的欧阳修,在字里行间分明是在用史笔进行道德审判。 就人物刻画而言,欧阳修笔下的历史人物总带着强烈的脸谱化倾向。他将冯道塑造成毫无节操的"长乐老",把朱温写成彻头彻尾的暴君。这种非黑即白的写法,让五代时期那些在夹缝中求生存的复杂人物,都变成了道德教科书里的反面典型。我常常在想,如果让冯道自己来写回忆录,会不会呈现完全不同的面貌?那个能在乱世中保全百姓的实用主义者,在欧阳修笔下怎么就只剩下奴颜婢膝的形象了? 语言风格上,《新五代史》确实继承了《春秋》的简练传统。但这份简练背后,藏着太多刻意为之的省略和曲笔。欧阳修自称"其事则增于前,其文则省于旧",可这种"省"往往是以牺牲史实完整性为代价的。比如对后梁历史的记载,处处可见对朱温的妖魔化描写,却鲜少提及他在治理河南时的实际政绩。这种带着强烈主观色彩的文风,与其说是修史,不如说是在进行一场精心策划的道德说教。 最让我不适的是书中无处不在的"正统论"调调。欧阳修固执地以中原王朝为正统,将十国政权统统打入"僭伪"之列。这种中原中心主义的史观,在今天看来实在狭隘得可笑。但可悲的是,这种史观影响了后世几百年对中国历史的认知。直到现在,我们的历史教科书里还残留着这种偏见的影子。 说实话,读《新五代史》的过程对我来说相当煎熬。一方面我敬佩欧阳修的文采和史学抱负,另一方面又对他的史观充满质疑。每当读到他对"忠臣不事二主"的大肆渲染时,我就忍不住想反问:在那种天子更迭如走马灯的乱世,要求每个人都做愚忠的殉道者,这真的合理吗? 我猜想欧阳修写这部史书时,心里装的不是对历史真相的追寻,而是想给北宋士大夫树立一套道德规范。这让我想起钱穆先生的评价:"宋人好议论而轻事实"。在《新五代史》里,我们看到的不是五代十国的本来面目,而是经过欧阳修道德滤镜加工后的历史图景。 或许是我太较真了。毕竟每个时代的史家都带着自己的局限性和时代烙印。但当我合上书页时,还是忍不住感到遗憾——我们永远失去了了解那个混乱而多彩时代的客观窗口。欧阳修用他华丽的文笔,给五代历史涂上了一层再也擦不掉的道德釉彩。 说来可笑,我一边批判着这部史书,一边又不得不承认它的文学价值。那些简洁有力的叙事,那些暗含褒贬的用词,确实展现了一代文宗的深厚功力。只是这种文学性越强,离真实的历史可能就越远。这大概就是读《新五代史》最令人纠结的地方:你明知道它在很多地方不够诚实,却又不得不为它的文采折服。 也许再过些年,等我阅历更深时重读这部史书,会有不同的感悟。但至少现在,我无法全然接受欧阳修笔下那个被道德化的五代世界。历史本该是复杂的多棱镜,而不是非黑即白的道德剧。
新五代史
知书房
新五代史
欧阳修 著
立即阅读
推荐阅读
新元史
知书房
新元史
柯劭忞 著
清末柯劭忞撰。二百五十七卷。内本纪二十六卷、表七卷、志七十卷、列传一百五十四卷。纪传体元代史。柯氏不满于《元史》疏漏讹误,乃搜集《永乐大典》中元代史料及历代史著、金石、笔记、文集,域外史料除袭录洪钧《元史译文证补》原文外,还译引德国人哀德蛮(Erdmann)所译拉施都丁《史集》、多桑《蒙古史》等,并参考屠寄《蒙兀儿史记》早期刻本等同时代人研究成果,将元代史事重编为是书。本纪较简,繁冗之处皆移入志书,故志书较《元史》及其他元史著作为详博。增《行省宰相年表》。然全书无自撰序跋、凡例、考异和引据出处,为论者所诟病。又因哀德蛮德文译音不可信,故《氏族表》中有一人两名之误。史学观点极为守旧。刊于辛亥后尚以“史臣曰”发表史论;《兵志》删除元代禁止汉人使用武器记载,认为元代已是“华夷大同”。1921年12月4日北洋政府总统徐世昌下令列入正史,为《二十五史》之一。
三国志
知书房
三国志
陈寿 著
《三国志》是由西晋陈寿所著,记载中国三国时代历史的断代史,同时也是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陈寿前半生是在蜀汉度过,入仕后,受宦官黄皓排挤而不得志。蜀汉灭亡后,陈寿历任著作郎,晚年多次被贬,屡次受人非议,历经十年艰辛,最完成了这部纪传体史学巨著,三国志最早以《魏志》、《蜀志》、《吴志》三书单独流传,直到北宋咸平六年(1003年)三书已合为一书。此外,陈寿在书中表现出品题人物的兴趣。他说曹操是超世之英杰,刘备是英雄,孙策、孙权是英杰,周瑜、诸葛亮、鲁肃是奇才,庞统,程昱、郭嘉、董昭是奇士,董和、刘巴是令士,和洽、常林是美士,徐邈、胡质是彦士,王粲、秦宓是才士,关羽、张飞、程普,黄盖是虎臣,陈震、董允、薛综是良臣,张辽、乐进是良将。
元史
知书房
元史
宋濂 著
《元史》是系统记载元朝兴亡过程的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成书于明朝初年,由宋濂(1310~1381年)、王祎(1321~1373年)主编。全书二百一十卷,包括本纪四十七卷、志五十八卷、表八卷、列传九十七卷,记述了从蒙古族兴起到元朝建立和灭亡的历史。
精选书评
知书客901697
自五月始读此书,至八月终卷,历时四月余。《新五代史》止记五代十国乱世,欧阳修以一人之力成之,实在不易。书中于节义之士多有褒扬,于奸佞之辈则直笔不讳。五代纷争数十载,民不聊生,读之令人扼腕。欧公文章简洁有力,叙事条理分明,后世称为良史。惜乎三代典章制度多已湮灭,仅赖此书得窥一斑。庚子仲秋记于沪上寓所。
新五代史
知书房
新五代史
欧阳修
知书客456957
史笔如刀,斩开混沌见真章!《新五代史》乃欧阳公砥志之作,乱世烽烟尽收笔底。可作帝王镜鉴观,可当市井传奇读;金戈铁马时展卷,夜雨孤灯时亦展卷。庙堂谋略者得三昧,布衣书生亦得三昧。非独记五代兴亡,更写尽人性明暗。青史无情却有温度,铁砚磨穿终见风骨。读此方知:治乱之道,不在刀兵而在人心!
新五代史
知书房
新五代史
欧阳修
知书客104170
一把铁血史笔,千载得失尽收。可跳着读,可从头读到尾。帝王将相看得,贩夫走卒也看得。顺遂时警惕,失败时振奋。欧阳修把这五十年争战写成一面镜,照亮现在。当我跌倒时,看见李克用独眼复起;骄傲时,想起朱温称帝不过三年而亡。编故事不如学历史,学历史不如照镜子。该抄起这本沉甸甸的书,对镜照自己。
新五代史
知书房
新五代史
欧阳修
知书房
推荐阅读
知书房
知书房
知书房
精选书评
知书房
知书房
知书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