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史
元史
宋濂

元史

宋濂  

《元史》是系统记载元朝兴亡过程的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成书于明朝初年,由宋濂(1310~1381年)、王祎(1321~1373年)主编。全书二百一十卷,包括本纪四十七卷、志五十八卷、表八卷、列传九十七卷,记述了从蒙古族兴起到元朝建立和灭亡的历史。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87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174255
铁马冰河入梦来,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雄图霸业,在宋濂笔下化作《元史》的浩瀚长卷。这部明初官修正史,不仅记录了一个王朝的兴衰,更镌刻着中华文明与草原帝国碰撞交融的壮丽史诗。翻开泛黄的纸页,仿佛能听见上都城的驼铃与大都城的市声交织成曲,看见马可·波罗笔下的万国舆图在眼前徐徐展开。 大都城垣犹在,而《元史》中的帝国气象更令人神往。当我在国家图书馆特藏部见到明初内府刻本时,那些泛着金粟笺光泽的纸页上,忽必烈建元改制的诏书墨迹如新。这座仿照《周礼》营造的国际化都城,既有汉家宫阙的巍峨壮丽,又保留着蒙古帐殿的游牧遗风——正如太液池畔的万岁山,将江南奇石与草原敖包融为一体。宋濂笔下"市廛辐辏,百货云集"的盛况,在今日北京钟鼓楼的格局中仍可寻得蛛丝马迹。最令人拍案的是《地理志》中那段关于驿站制度的记载,从漠北到交趾的星罗棋布驿站,恰似元帝国跳动的血脉。 人物列传里藏着整部史书的魂魄。成吉思汗的雄才大略在宋濂笔下如雕如刻,那支征服半个欧亚的怯薛军,在"深沉有大略,用兵如神"的寥寥数语中呼之欲出。但更触动我的却是耶律楚材的传记,这位契丹贵族以儒家经典教化蒙古贵族的事迹,分明是文明驯服铁骑的隐喻。当读到他在窝阔台面前以"治弓尚须用弓匠,岂治天下不用治天下匠"的妙喻时,不禁莞尔——这何尝不是中华智慧最精妙的注脚?至于文天祥《正气歌》与《元史》忠义传的隔空唱和,更构成历史最悲壮的复调。 《食货志》里藏着元朝真正的革新密码。当指尖划过"至元宝钞"的记载时,忽然明白为何马可·波罗会将纸币称为"点石成金"的魔法。这种跨越欧亚的金融革命,比欧洲早诞生四百余年。而《河渠志》中郭守敬修订的《授时历》,其精确度直到明末仍冠绝世界。最耐人寻味的是《百官志》里那个多元并存的官僚体系:蒙古那颜与汉族士大夫同朝为官,色目商人掌管市舶司,吐蕃僧侣统领宣政院——这种"各从本俗"的统治智慧,今日读来仍觉惊艳。 宋濂的史笔藏着明代士人的微妙心曲。表面遵循着"国可灭,史不可灭"的春秋大义,却在《外夷传》的序言里暗藏机锋。当他说"西北诸国,汉唐所未臣者,皆奉藩称臣"时,自豪之情跃然纸上。但真正体现史家胆识的,是为《奸臣传》里的阿合马立传——这个被民间传说妖魔化的理财大臣,在宋濂笔下竟有了推行"经理法"的改革者面目。这种超越民族偏见的实录精神,让《元史》在二十四史中独具风骨。 临闭卷时,窗外的霓虹与书中的狼烟渐渐重叠。那个曾经横跨欧亚的庞大帝国,最终化作宋濂笔下三万七千余字的典章制度。但当我们今天在琉璃厂寻觅回回历书,在居庸关云台辨认六种文字的经咒,在青花瓷上看见波斯钴料的晕染,就会明白《元史》记载的不仅是消逝的王朝,更是永不褪色的文明印记。正如国子监遗址那株七百年的古柏,年轮里刻着蒙汉文合璧的碑记,而新生的枝芽正伸向二十一世纪的天空。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814625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224478
宋濂写《元史》,真的很不容易。他收集资料,整理文书,最终完成这部巨著。那时条件艰苦,他坚持下来了。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441389
一代兴衰,尽在史笔。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944319
朔风卷起大都城阙的残雪,金銮殿前的蟠龙石柱映着落日余晖。这座曾经让马可·波罗惊叹的东方都城,如今在宋濂笔下重现了它最辉煌的模样。青砖黛瓦间仿佛还能听见色目商贾的驼铃,宫墙深处似乎仍回荡着蒙古贵族的马鞭声。元史开篇的帝王本纪,每一笔都蘸着草原的豪迈与中原的厚重。 忽必烈建元时的诏书墨迹未干,大都城已迎来八方来朝。宋濂以史家之笔勾勒出的,不仅是帝王将相的传奇,更是那个混一欧亚的伟大时代。驿站制度让威尼斯商人的见闻得以穿越万里,回回炮手与汉族儒生在司天台共同仰望星空。读至此处总忍不住遥想,若没有那场改变世界的蒙古西征,今日之文明版图又当如何?宋濂在记述这些时,笔端既有对异族统治的审慎,又难掩对文化交融的惊叹。 最令人动容的是那些藏在列传里的细节。耶律楚材以儒家经典劝谏成吉思汗的典故,读来犹见这位契丹宰相在军帐中铺开《春秋》的孤勇;赛典赤·赡思丁治理云南的事迹,字里行间都是回回政治家对"仁政"的独特诠释。宋濂用中原史笔写草原史诗,将游牧民族的豪放与农耕文明的细腻熔铸成独特的叙事金线。 不过真正让这部史册焕发光彩的,是那些被郑重记载的普通时刻。卷一百零三《食货志》里关于漕运的记载,看似枯燥的数字背后,是江南稻米如何滋养着北国都城;卷八十五《百官志》中描述的匠户制度,实则勾勒出元代手工业的惊人活力。这些被传统史家轻描淡写的章节,在宋濂笔下却成了最生动的社会剖面。 当翻到末卷记述惠宗北狩的段落,夕阳恰好掠过书房窗棂。恍惚间看见大都城的最后一道城门在暮色中关闭,蒙古骑兵的马蹄声渐行渐远。宋濂以克制的笔调书写王朝谢幕,却让读者听见了历史车轮沉重的回响。合上书卷时忽然明白,这部奉敕编修的史书之所以不朽,正因它超越了王朝更替的狭隘视角,将十三世纪欧亚大陆的文明碰撞永远定格在竹帛之间。 如今我们站在时间的彼岸重读《元史》,那些曾经被视为异质的文化元素,早已成为中华文明肌理中不可分割的部分。宋濂或许不会想到,他笔下那个"夷夏交融"的特殊时代,在后人眼中竟成了文明互鉴的珍贵范本。当应昌路的故城遗址出土波斯风格的琉璃瓦当时,当龙泉窑青瓷上的阿拉伯文款识被重新解读时,这部史书的价值便在新的维度上熠熠生辉。
2025年08月01日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