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新五代史
新五代史

新五代史

欧阳修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新五代史》,宋欧阳修撰,原名《五代史记》,后世为区别于薛居正等官修的五代史,称为新五代史。全书共七十四卷,本纪十二卷、列传四十五卷、考三卷、世家及年谱十一卷、四夷附录三卷。记载了自后梁开平元年(907年)至后周显德七年(960年)共五十三年的历史。《新五代史》撰写时,增加了《旧五代史》所未能见到的史料,如《五代会要》、《五代史补》等,因此内容更加翔实。但《新五代史》对旧“志”部分大加繁削,则不足为训,故史料价值比《旧五代史》要略逊一筹。
更多
书评  · 95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452015
从历史意义来看,《新五代史》作为二十四史之一,确实填补了五代十国这段混乱时期的历史空白。欧阳修以一人之力完成这部史书,其学术毅力令人钦佩。但细读之下,这部被奉为经典的史书却处处透着令人不安的气息。那个标榜"春秋笔法"的欧阳修,在字里行间分明是在用史笔进行道德审判。 就人物刻画而言,欧阳修笔下的历史人物总带着强烈的脸谱化倾向。他将冯道塑造成毫无节操的"长乐老",把朱温写成彻头彻尾的暴君。这种非黑即白的写法,让五代时期那些在夹缝中求生存的复杂人物,都变成了道德教科书里的反面典型。我常常在想,如果让冯道自己来写回忆录,会不会呈现完全不同的面貌?那个能在乱世中保全百姓的实用主义者,在欧阳修笔下怎么就只剩下奴颜婢膝的形象了? 语言风格上,《新五代史》确实继承了《春秋》的简练传统。但这份简练背后,藏着太多刻意为之的省略和曲笔。欧阳修自称"其事则增于前,其文则省于旧",可这种"省"往往是以牺牲史实完整性为代价的。比如对后梁历史的记载,处处可见对朱温的妖魔化描写,却鲜少提及他在治理河南时的实际政绩。这种带着强烈主观色彩的文风,与其说是修史,不如说是在进行一场精心策划的道德说教。 最让我不适的是书中无处不在的"正统论"调调。欧阳修固执地以中原王朝为正统,将十国政权统统打入"僭伪"之列。这种中原中心主义的史观,在今天看来实在狭隘得可笑。但可悲的是,这种史观影响了后世几百年对中国历史的认知。直到现在,我们的历史教科书里还残留着这种偏见的影子。 说实话,读《新五代史》的过程对我来说相当煎熬。一方面我敬佩欧阳修的文采和史学抱负,另一方面又对他的史观充满质疑。每当读到他对"忠臣不事二主"的大肆渲染时,我就忍不住想反问:在那种天子更迭如走马灯的乱世,要求每个人都做愚忠的殉道者,这真的合理吗? 我猜想欧阳修写这部史书时,心里装的不是对历史真相的追寻,而是想给北宋士大夫树立一套道德规范。这让我想起钱穆先生的评价:"宋人好议论而轻事实"。在《新五代史》里,我们看到的不是五代十国的本来面目,而是经过欧阳修道德滤镜加工后的历史图景。 或许是我太较真了。毕竟每个时代的史家都带着自己的局限性和时代烙印。但当我合上书页时,还是忍不住感到遗憾——我们永远失去了了解那个混乱而多彩时代的客观窗口。欧阳修用他华丽的文笔,给五代历史涂上了一层再也擦不掉的道德釉彩。 说来可笑,我一边批判着这部史书,一边又不得不承认它的文学价值。那些简洁有力的叙事,那些暗含褒贬的用词,确实展现了一代文宗的深厚功力。只是这种文学性越强,离真实的历史可能就越远。这大概就是读《新五代史》最令人纠结的地方:你明知道它在很多地方不够诚实,却又不得不为它的文采折服。 也许再过些年,等我阅历更深时重读这部史书,会有不同的感悟。但至少现在,我无法全然接受欧阳修笔下那个被道德化的五代世界。历史本该是复杂的多棱镜,而不是非黑即白的道德剧。
2025年09月04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997988
《新五代史》作为二十四史之一,确实在中国史学著作中占有一席之地,但细读之下,这部由北宋文豪欧阳修私撰的史书却令人颇感失望。欧阳修以一代文宗之尊,耗费十八年光阴编纂此书,本应成就一部史学经典,实则处处显露文人修史的弊病——过分追求文辞简练而牺牲史实完整,刻意模仿《春秋》笔法却流于主观臆断。 这位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人物,在文学领域的成就有目共睹,但其史学造诣实在不敢恭维。作为翰林学士、参知政事,欧阳修确实具备相当的史学修养,但他将文学创作的习惯带入史书编纂,使得《新五代史》更像是一部文学作品而非严谨的史学著作。书中刻意追求"春秋笔法",动辄以"呜呼"发端,处处流露个人好恶,这种主观色彩浓厚的叙事方式严重损害了史学的客观性。 翻开这部五十九卷的史书,最令人诟病的是其刻意简化的叙事风格。欧阳修为追求"文约而事丰",大量删减原始史料,五代十国错综复杂的历史被压缩得支离破碎。比如对后梁太祖朱温的记载,仅用"淫虐"二字概括其生平,这种简单粗暴的评判完全不符合史家应有的严谨态度。更令人难以接受的是,书中充斥着道德说教,将历史人物简单划分为忠奸善恶,活像一部道德教科书。 在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为欧阳修偏执的史学观感到困惑。他坚持"正统论",将五代视为"闰位",十国干脆不予立传,这种狭隘的历史观导致大量珍贵史料被刻意忽略。书中对南方诸国的记载几乎空白,使我们失去了了解这段历史全貌的机会。更可笑的是,他模仿孔子"削春秋"的做法,妄图通过删改历史来"寓褒贬",这种自以为是的做法实在有违史家本分。 欧阳修在文学上的成就毋庸置疑,但将文学手法用于修史却是重大失误。《新五代史》中那些刻意简练的语句,看似典雅实则空洞;那些频繁使用的感叹词,徒增矫揉造作之感。他引以为傲的"春秋笔法",在实际运用中变成了主观臆断的工具。书中对冯道的评价就是典型例子,仅因其历事多朝就武断地斥为"无耻",完全无视其在保存文化方面的贡献。 作为读者,我必须说这部史书实在令人失望。它不仅缺乏《史记》的恢弘气度,也比不上《资治通鉴》的严谨详实。欧阳修过分追求文辞的简洁优美,却忘记了史书最根本的任务是真实记录历史。这种重形式轻内容的做法,使得《新五代史》更像是一部带着强烈个人偏见的文学作品,而非值得信赖的历史著作。对于想要了解五代十国历史的读者来说,薛居正的《旧五代史》显然是更好的选择。
2025年09月04日
查看更多书评
目录·76
关于我们目录本纪·梁本纪第一本纪·梁本纪第二本纪·梁本纪第三本纪·唐本纪第四本纪·唐本纪第五本纪·唐本纪第六本纪·唐本纪第七本纪·晋本纪第八本纪·晋本纪第九本纪·汉本纪第十本纪·周本纪第十一本纪·周本纪第十二列传·梁家人传第一列传·唐家人传第二列传·唐明宗家人传第三列传·唐废帝家人传第四列传·晋家人传第五列传·汉家人传第六列传·周家人传第七列传·周家人传第八列传·梁臣传第九列传·梁臣传第十列传·梁臣传第十一列传·唐臣传第十二列传·唐臣传第十三列传·唐臣传第十四列传·唐臣传第十五列传·唐臣传第十六列传·晋臣传第十七列传·汉臣传第十八列传·周臣传第十九列传·死节传第二十列传·死事传第二十一列传·一行传第二十二列传·唐六臣传第二十三列传·义兒传第二十四列传·伶官传第二十五列传·宦者传第二十六列传·杂传第二十七列传·杂传第二十八列传·杂传第二十九列传·杂传第三十列传·杂传第三十一列传·杂传第三十二列传·杂传第三十三列传·杂传第三十四列传·杂传第三十五列传·杂传第三十六列传·杂传第三十七列传·杂传第三十八列传·杂传第三十九列传·杂传第四十列传·杂传第四十一列传·杂传第四十二列传·杂传第四十三列传·杂传第四十四列传·杂传第四十五考·司天考第一考·司天考第二考·职方考第三世家·吴世家第一世家·南唐世家第二世家·前蜀世家第三世家·后蜀世家第四世家·南汉世家第五世家·楚世家第六世家·越世家第七世家·闽世家第八世家·南平世家第九世家·东汉世家第十世家·十国世家年谱第十一附录·四夷附录第一附录·四夷附录第二附录·四夷附录第三

@《新五代史》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