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书籍
诗文
书单
上传书籍
暂无结果
知书客862713
2025年07月30日
《练兵实纪》我读了至少三遍。很多人都在讲戚继光的军事才能,但我更佩服他面对挑战时的坚韧精神。明朝军队腐败涣散,他却坚持改革,事情很难,但他没有放弃。一个普通人爬到大将的位置,靠的是千百次的坚持和努力。这本书告诉我们,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要咬牙挺住。戚继光的成功不是偶然,是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
练兵实纪
知书房
练兵实纪
戚继光 著
立即阅读
推荐阅读
虎钤经
知书房
虎钤经
许洞 著
我国古代兵书。北宋吴郡(今江苏吴县)人许洞历时4年于景德元年(1004年)撰成,共20卷,210篇,论述了210个问题。该书现存明嘉靖刊本及清代《四库全书》等刊刻本。 《虎钤经》的主旨是上言人谋,中言地利,下言天时,并兼及风角占候、 人马医护等内容。许洞认为,天、地、人三者的关系应是“先以人,次以地,次以天”,重视人在战争中的作用。要求将帅应“观彼动静”而灵活用兵,做到“以虚含变应敌”。尽管天时有吉凶,地形有险易,战势有利害,如能吉中见凶、凶中见吉,易中有险,险中见易,利中见害,害中见利,就能用兵尽其变。他还认为,要取胜须“以粮储为本,谋略为器”。 未战之前要“先谋”:欲谋用兵,先谋安民;欲谋攻敌,先谋通粮;欲谋疏陈,先谋地利;欲谋胜敌,先谋人和;欲谋守据,先谋储蓄;欲谋强兵,先谋赏罚等。既战之后,一要善于“夺恃”,包括夺气、夺隘、夺勇等;二要善于“袭虚”,以佯动、诱敌击其虚;三要“任势”,乘机击敌懈怠,设伏击敌不意,乘胜扩张战果等。书中还强调“逆用古法”,“利在变通之机”。书中汇集的与军事有关的天文、历法、记时及识别方位等知识,其中许多为过去兵书所少有。此外,该书还汇集了不少阵法并创造了诸如飞鹗、长虹等 阵。该书在体例上,分类编排,按类阐述,为后世许多兵书所借鉴。
六韬
知书房
六韬
姜子牙 著
《六韬》又称《太公六韬》、《太公兵法》是我国古代一部著名的兵书,中国古典军事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宋代被列为《武经七书》之一,相传为姜太公吕望所撰。但据历代学者考证,其书并非殷周时赐的作品,而是后人托姜太公之名写成的。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精华的集中体现。最早明确收录此书的是《隋书·经籍志》,题为“周文王师姜望撰”。姜望即姜太公吕望。但是自宋代以来,就不断有人对此提出质疑。从此书的内容,文风及近年出土文物资料等分析,可大致断定《六韬》是战国时期典籍。全书有六卷,共六十篇。《六韬》的内容十分广泛,对有关战争和各方面问题,几乎都涉及到了。其中最精彩的部分是它的战略论和战术论。
百战奇略
知书房
百战奇略
刘基 著
《百战奇略》,又称《百战奇法》,是明朝刘基所著的一本军事著作,内容主要以论述作战原则和作战方法为主。百战奇谋成书时间,大约是刘基弃官隐居青田的时候。整本书的内容,是集刘基一生作战及阅读兵籍之心得大成。刘基明确反对好战,认为好战是违反道德行为,只有万不得之时方可用兵,若征战不休,最终会自取灭亡。书中并强调多谋善变,必须灵活变通,不可一成不变、墨守成规,亦有指将领要守信义,与将士甘苦与共,赏罚分明。全书收集从先秦时代到五代散见于史籍中的军事资料,并按作战双方的军事、经济、政治等条件,划分为两两相对的百题,分别论述,先题均先解题,后阐明内容、战略思想。并多次引用尉缭子、三略、六韬等军事著作的内容语句。并以古代战例与题目互相印证,相得益彰。其所论述的百题,对现今军事仍具有参考意义。
精选书评
知书客192947
戚继光的《练兵实纪》写得实在。他不仅是个名将,还是个能写的人。书里全是打仗的实际经验,没有一句废话。他教人怎么练兵,怎么布阵,怎么用火器,样样讲得清楚。他自己打过那么多仗,写的东西自然可信。明朝那时候,倭寇闹得厉害,全靠他的办法才顶住。这本书现在看也有用,不是那种光讲大道理的书。打仗的事,本来就不该弄得太复杂。
练兵实纪
知书房
练兵实纪
戚继光
知书客322554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从戚继光将军这一精炼统兵之道中,我们得以窥见《练兵实纪》所含军事智慧的永恒光芒——这本明代抗倭名将铸就的兵家经典,不仅勾勒出一支劲旅的铁血筋骨,更以实战淬炼的治军方略,为后世留下超越时代的为将哲学,其严整缜密的练兵体系与澄澈如炬的为将五德交相辉映,在军事思想史上镌刻下不灭的刻度。
练兵实纪
知书房
练兵实纪
戚继光
知书客931641
戚少保《练兵实纪》,兵家至宝也!排兵布阵如观棋,行军号令似闻鼓。夜深挑灯读之,恍见蓟镇烽火连天;晨起掩卷思之,顿觉胸中韬略万千。新兵可作入门经,老将堪为破敌策。失意时读见筋骨,得意时读见锋芒。练卒不如练将,练将不如练心。此中三昧,非鏖战沙场者不能道,非呕心沥血者不能得。墨香掺着火药味,字缝里全是真功夫!
练兵实纪
知书房
练兵实纪
戚继光
知书房
推荐阅读
知书房
知书房
知书房
精选书评
知书房
知书房
知书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