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这本《王子与贫儿》在书店显眼处摆了整整三个月,每次路过都能看到它金灿灿的书腰上写着"马克·吐温经典之作"。终于在一个加班的雨夜,我鬼使神差地把它带回了家。说实话,最初吸引我的不过是那个充满戏剧性的身份互换设定——一个王子和一个乞丐阴差阳错交换了人生,这听起来就像现在流行的网文套路。 但读完后我不得不承认,马克·吐温的笔触远比想象中锋利得多。他用这个看似童话的故事,把当时英国社会的虚伪面具撕得粉碎。最让我不适的是书中对司法制度的描写,那些法官们戴着假发,穿着华服,却对底层人民的苦难视而不见。汤姆在贫民窟里饿得啃树皮时,王室厨房里正在把成筐的面包倒进泰晤士河——这个细节像刀子一样扎在我心上,让我想起前段时间看到的贫困山区儿童和城市食物浪费的新闻,原来这种讽刺跨越了几个世纪依然成立。 爱德华王子的遭遇更是让人啼笑皆非。当他失去王子的身份后,那些曾经对他卑躬屈膝的臣子们立刻换了一副嘴脸。这个情节让我想起职场里某些见风使舵的同事,领导在时端茶递水,领导调职后连招呼都懒得打。吐温把人性中的势利写得入木三分,读着读着就会不自觉地联想到现实中的种种遭遇。 最让我愤怒的是书中对贫民窟的描写。吐温用近乎残忍的笔调刻画了底层人民的生存状态:为半块发霉的面包可以出卖尊严,为一件破棉袄可能搭上性命。而所有这些苦难,在贵族们眼中不过是茶余饭后的谈资。这种阶级固化的描写让我想起最近很火的"寒门难出贵子"的讨论,原来早在维多利亚时代,社会流动的通道就已经被堵死了。吐温故意让王子体验民间疾苦的设定,现在看来更像是对特权阶级的辛辣嘲讽——如果没有这场意外,爱德华永远都不会知道他的子民过着怎样的生活。 书中对宗教虚伪的揭露也让我拍案叫绝。那些道貌岸然的神职人员,一边宣讲着"众生平等"的教义,一边对衣衫褴褛的乞丐避之不及。这种矛盾在汤姆冒充王子期间表现得尤为明显——当他穿着华服时,主教们争相为他祝福;而真正的爱德华穿着破衣服时,连教堂的门都进不去。这种讽刺让我想起去年某位名人信佛却炫富的新闻,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 不过必须承认,吐温的批判虽然犀利,但解决方案却显得过于理想化。结尾处爱德华因为这段经历就变成了明君,这种转变未免太过轻易。现实中特权阶级真的会因短暂体验民间疾苦就改变立场吗?看看现在某些富二代做公益摆拍的样子,答案恐怕不容乐观。这让我觉得吐温还是太善良了,或者说他对人性还抱有不切实际的期待。 合上书时,窗外的雨还在下。我突然意识到,这本书最可怕的地方在于——虽然写的是16世纪的英国,但里面的每一个讽刺都能在当下找到对应。阶级固化、司法不公、宗教虚伪、人性势利...这些顽疾就像书页间的灰尘,轻轻一抖就会在阳光下现形。也许这就是经典的魅力,它像一面不会说谎的镜子,照出我们最不愿意承认的真相。 说实话,我不确定是否会推荐这本书给朋友。它读起来并不愉快,就像被迫喝下一杯苦涩的良药。但如果你有勇气直面社会的阴暗面,想看看一百多年前的大文豪如何用幽默包裹愤怒,那么这本《王子与贫儿》确实值得一读。只是要做好准备,合上书后可能会对现实产生新的、不那么美好的认识。
王子与贫儿
王子与贫儿
王子与贫儿
马克・吐温  著
立即阅读

推荐阅读

精选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