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王子与贫儿
王子与贫儿

王子与贫儿

马克・吐温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王子与贫儿》是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的代表作。它描写王子爱德华和贫儿汤姆通过一个阴差阳错的偶在机会互相换了位置。贫儿汤姆穿着王子的衣服在王宫里尽享荣华富贵,还当上了英国的新国王。而真正的王子爱德华却在外四处流浪,不得不忍受贫穷和乞丐们的欺凌和嘲讽。在好心人的帮助下,爱德华王子经历了重重劫难,改正了自己的坏习惯,后终于回到了王宫。而贫儿汤姆在良心的谴责下,将不属于自己的王位还给了真正的王子。此后,爱德华成了一位仁慈的君主,和他的子民一起过着幸福的生活。故事的想像极其丰富、语言幽默风趣,在带给儿童快乐的同时,能极大地激发儿童的想像力和对纯洁、善良、美好事物的向往。
更多
书评  · 14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574615
这本《王子与贫儿》在书店显眼处摆了整整三个月,每次路过都能看到它金灿灿的书腰上写着"马克·吐温经典之作"。终于在一个加班的雨夜,我鬼使神差地把它带回了家。说实话,最初吸引我的不过是那个充满戏剧性的身份互换设定——一个王子和一个乞丐阴差阳错交换了人生,这听起来就像现在流行的网文套路。 但读完后我不得不承认,马克·吐温的笔触远比想象中锋利得多。他用这个看似童话的故事,把当时英国社会的虚伪面具撕得粉碎。最让我不适的是书中对司法制度的描写,那些法官们戴着假发,穿着华服,却对底层人民的苦难视而不见。汤姆在贫民窟里饿得啃树皮时,王室厨房里正在把成筐的面包倒进泰晤士河——这个细节像刀子一样扎在我心上,让我想起前段时间看到的贫困山区儿童和城市食物浪费的新闻,原来这种讽刺跨越了几个世纪依然成立。 爱德华王子的遭遇更是让人啼笑皆非。当他失去王子的身份后,那些曾经对他卑躬屈膝的臣子们立刻换了一副嘴脸。这个情节让我想起职场里某些见风使舵的同事,领导在时端茶递水,领导调职后连招呼都懒得打。吐温把人性中的势利写得入木三分,读着读着就会不自觉地联想到现实中的种种遭遇。 最让我愤怒的是书中对贫民窟的描写。吐温用近乎残忍的笔调刻画了底层人民的生存状态:为半块发霉的面包可以出卖尊严,为一件破棉袄可能搭上性命。而所有这些苦难,在贵族们眼中不过是茶余饭后的谈资。这种阶级固化的描写让我想起最近很火的"寒门难出贵子"的讨论,原来早在维多利亚时代,社会流动的通道就已经被堵死了。吐温故意让王子体验民间疾苦的设定,现在看来更像是对特权阶级的辛辣嘲讽——如果没有这场意外,爱德华永远都不会知道他的子民过着怎样的生活。 书中对宗教虚伪的揭露也让我拍案叫绝。那些道貌岸然的神职人员,一边宣讲着"众生平等"的教义,一边对衣衫褴褛的乞丐避之不及。这种矛盾在汤姆冒充王子期间表现得尤为明显——当他穿着华服时,主教们争相为他祝福;而真正的爱德华穿着破衣服时,连教堂的门都进不去。这种讽刺让我想起去年某位名人信佛却炫富的新闻,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 不过必须承认,吐温的批判虽然犀利,但解决方案却显得过于理想化。结尾处爱德华因为这段经历就变成了明君,这种转变未免太过轻易。现实中特权阶级真的会因短暂体验民间疾苦就改变立场吗?看看现在某些富二代做公益摆拍的样子,答案恐怕不容乐观。这让我觉得吐温还是太善良了,或者说他对人性还抱有不切实际的期待。 合上书时,窗外的雨还在下。我突然意识到,这本书最可怕的地方在于——虽然写的是16世纪的英国,但里面的每一个讽刺都能在当下找到对应。阶级固化、司法不公、宗教虚伪、人性势利...这些顽疾就像书页间的灰尘,轻轻一抖就会在阳光下现形。也许这就是经典的魅力,它像一面不会说谎的镜子,照出我们最不愿意承认的真相。 说实话,我不确定是否会推荐这本书给朋友。它读起来并不愉快,就像被迫喝下一杯苦涩的良药。但如果你有勇气直面社会的阴暗面,想看看一百多年前的大文豪如何用幽默包裹愤怒,那么这本《王子与贫儿》确实值得一读。只是要做好准备,合上书后可能会对现实产生新的、不那么美好的认识。
2025年09月04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918077
终于把这部"经典"啃完了。说实话,阅读过程中几次想放弃,倒不是因为故事本身有多糟糕,而是整本书的呈现方式实在让人难以适从。马克·吐温的《王子与贫儿》作为一部儿童文学经典,其地位毋庸置疑,但以现代读者的眼光来看,确实存在不少值得商榷的地方。 首先必须吐槽的是这个版本的翻译质量。作为一部以16世纪英国为背景的小说,译者似乎刻意追求所谓的"古风",结果导致大量对话读起来拗口至极。特别是那些宫廷对白,硬生生被翻译成半文不白的模样,既不像真正的古汉语,又失去了原文的流畅感。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是,当故事切换到贫民窟场景时,译者的语言风格又突然变得过分口语化,这种割裂感简直让人出戏。 就故事本身而言,这个身份互换的设定确实颇具创意。爱德华王子和贫儿汤姆的相遇,以及随后发生的种种误会,本可以成为一部精彩的讽刺剧。但吐温显然太执着于说教了,整个故事充斥着道德训诫的意味。特别是当王子流落民间时,那些关于社会不公的描写,虽然出发点很好,但处理得过于直白浅显。作为一部面向儿童的作品,这样的处理或许情有可原,但对于成年读者来说,难免会觉得说教味太重。 最令人失望的是人物塑造。汤姆这个角色本可以很有深度,但作者却把他塑造成了一个近乎完美的"乖孩子"。相比之下,王子的转变过程反而显得更有说服力。不过,书中对伦敦底层社会的描写倒是相当生动,那些街头巷尾的场景,乞丐们的生活状态,都刻画得栩栩如生。这些段落可以说是全书最出彩的部分。 值得一提的是,书中对权力与责任的探讨在今天看来依然具有现实意义。王子在体验过民间疾苦后,对王权有了新的认识;而汤姆在短暂拥有权力后,也展现出了超乎寻常的智慧。这些情节设计确实体现了吐温作为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的功力。可惜的是,这些闪光点都被过于冗长的情节和略显幼稚的对话冲淡了。 作为一部19世纪的作品,《王子与贫儿》无疑具有其历史价值。但以现代标准来看,它的文学性确实经不起推敲。与其说这是一部适合儿童阅读的经典,不如说它更像是一个时代的产物。就像我们小时候被迫背诵的《三字经》一样,经典归经典,但要说它有多强的可读性,恐怕就见仁见智了。 最后不得不说的是,这个版本除了翻译问题外,插图也相当敷衍。那些黑白线条画不仅毫无美感可言,有些甚至与文本内容对不上号。作为一部以儿童为目标读者的作品,这样的装帧设计实在说不过去。或许,这就是经典作品在商业化过程中难以避免的悲哀吧。
2025年09月04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299965
故事太慢,看不懂要讲什么。
2025年09月04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784959
太拖沓了,读得我犯困。
2025年09月04日
查看更多书评

@《王子与贫儿》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