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水
知书房
洪水
埃米尔·左拉 著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7
发表书评
每个人都独自面对洪水的到来,在这片土地上挣扎几十年,然后被洪水吞没。生命总是充满无力感,因为我们无法真正掌控自然,自然永远在我们之外。如果幸运,能在漫长的等待中遇到一个同样无助的人,和他一起面对这场无法逃避的灾难。但是这样的相遇太难了。有的人已经放弃了抵抗,有的人拼命挣扎却找不到出路,有的人直接被洪水卷走……在所有的努力中,绝望越来越深。洪水来了又退,生命就这样消失。
23-25📚……第二次翻开还是觉得沉重,胸口像压着石头。2023年7月19日,读到一半时手机弹出新闻"法国南部暴雨引发百年一遇洪灾,移民聚居区伤亡最严重"。水不会分辨穷人和富人,但堤坝会。那些镶着金边的防洪工程永远"坚固","浪漫的"巴黎绝不会被淹没,以前不会,现在不会,以后也不会。
不管是洪水或者工厂排放的污水,受苦的总是住在下游的人。有钱人早就搬到了高处,他们的别墅装着落地窗,可以悠闲地看雨水变成别人的灾难。最先发现水位上涨的永远是住在棚屋里的穷人,他们用脸盆舀水的时候,上游的警报系统还没启动。
左拉写的不是故事,是正在发生的现实。路易丝婆婆让我想起老家被拆迁的邻居,她抱着相框坐在废墟上的样子和书里一模一样。弗洛朗拼命堵漏水的样子,就像我表哥去年在仓库抢救被淹的货物。最难受的是看小查理斯,他以为抓住木板就能活下来,其实洪水里漂着的木头救不了任何人。
马厩里淹死的马和阁楼上饿死的猫,这些细节比死亡人数更刺痛人。数字会说谎,但动物绝望的眼睛不会。镇长在灾后演讲时说"团结一心共渡难关",可分发救济品时还是先给了他的亲戚们。
🏚️ 市政厅门前飘着的三色旗 泡在水里的劳工证 🏚️ 好像平等的雨水淋湿所有人,其实伞都在少数人手里。
情节推进滞缓,缺乏张力,读来乏味。
左拉在《洪水》中塑造了一个充满张力的自然世界。他将理性的部分交给科学观察,而将感性的部分交给人类体验。这本书的任务是从社会现实的角度展现人与自然对抗的过程。在左拉看来,单纯的理性分析不能完全揭示自然的本质,人类在灾难中的真实反应才是关键。
在灾难来临的过程中,人们的恐惧与挣扎、求生的本能、亲情的考验、道德的沦丧,所有这些构成了灾难面前的众生相。面对洪水这种不可抗力时,人性的光明与阴暗都暴露无遗。对读者来说,左拉提出的"自然法则"这个概念特别值得思考。自然的残酷在于它的不可预测性,而人类的坚韧则体现在绝境中的坚持。既然自然的力量如此强大,我们又怎能忽视生存的艰难?
左拉通过细致的描写展现了灾难中不同阶层的命运。富人的逃避与穷人的无助形成鲜明对比。这种对比不是简单的道德评判,而是对当时社会结构的真实反映。洪水冲垮的不仅是房屋堤坝,更是人与人之间脆弱的联系。
左拉在《洪水》里展现的叙事功力让我震惊。这本书用最直接的方式描绘了底层人民的苦难,没有一丝矫情。左拉笔下的人物真实得可怕,他们的挣扎和痛苦就像发生在你眼前。
左拉的写作方式很特别。他不用华丽的词藻,就是用最简单的话把事实摆出来。书里描写洪水来临时的场景,几句话就让人感受到那种绝望。这种写法比任何煽情的描写都更有力量。
书里对底层人民的刻画非常真实。左拉没有把他们写成简单的受害者,而是展现了他们在灾难面前的复杂性。有的人自私,有的人勇敢,但都让人理解。这种描写方式让角色活了起来。
左拉的观察很细致。他写的每个细节都有意义,比如洪水来临时人们的反应,或者灾后重建时的场景。这些细节让故事特别真实。你能感觉到左拉真的了解他写的东西。
这本书最打动我的是它的真实感。左拉不回避苦难,但也不刻意渲染。他把灾难中的人性写得特别透彻。这种写法让人读着难受,但又忍不住想继续看下去。
左拉对社会的批判很尖锐。他通过洪水这个事件,展现了当时社会的各种问题。但他不是简单地说教,而是让读者自己从故事里体会。这种写法比直接说教更有说服力。
书里的女性角色写得特别好。左拉没有把她们写成简单的弱者,而是展现了她们在灾难中的力量和智慧。这种描写在当时的小说里很少见。
左拉的写作节奏把握得很好。故事从一开始就很有张力,中间的发展很自然,最后的结局也合情合理。这种叙事技巧让一本描写灾难的书读起来像悬疑小说一样吸引人。
这本书让我看到了自然力量的可怕。左拉描写的洪水场景让人印象深刻。他不是在写一个简单的灾难故事,而是在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这种思考在今天看来依然很有价值。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