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不少修道之人初读《黄庭经》,总觉其文辞艰涩,意象玄奥,如坠五里雾中。其实这与我们读《尚书》遇到的困境颇为相似——并非经文本身故作高深,而是我们尚未掌握打开这道门的钥匙。魏华存夫人当年撰写此经时,用的正是魏晋时期修道者之间的"行话",那些"黄庭""泥丸""明堂"的术语,在当时修真之士看来,就如同我们今日说"丹田""周天"一般直白晓畅。 我初读《黄庭经》时,也曾被其中"上有黄庭下关元,后有幽阙前命门"的句子所困。后来才懂得,这好比现代医生谈论"扁桃体""甲状腺",在专业人士耳中自然明白,外行人却要查证医典方能知晓。葛洪在《抱朴子》中早有提示:"凡修道者,当先明五脏六腑之象。"这正是读《黄庭经》的要诀——须先通晓当时的内景术语,就像章太炎先生强调读《尚书》要先懂《尔雅》一般。 最令我感慨的是,这部表面艰深的经典,内里却充满生活气息。经中"口为玉池太和官,漱咽灵液灾不干"的养生之法,与今日我们说的"叩齿吞津"何其相似。那些看似玄虚的"七门""三田",实则是古人对人体精密观察后的朴素表达。每当我重读"仙人道士非有神,积精累气乃成真"之句,总觉魏夫人仿佛就坐在对面,用最平实的语言讲述着最深刻的道理。 今人若觉《黄庭经》难读,不妨先放下对字句的执著,去体会其中流动的生命智慧。就像我们读古诗,不必字字考证,重要的是感受那份跨越千年的心意相通。当我在静坐中忽然明白"三关之中精气深"所指为何时,那种豁然开朗的喜悦,正是古今修道者共有的心灵密码。
黄庭经
黄庭经
黄庭经
魏华存  著
立即阅读

推荐阅读

老莱子
老莱子
老莱子
老莱子  著
一卷。传说春秋时老莱子撰。清马国翰辑。老莱子,楚隐士,生平与事迹均不详。据《史记·老子列传》记载:“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司马迁怀疑老莱子可能是老子,但又不能肯定,所以用“或曰”及“或曰非也”以存一说。司马迁在《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说:“孔子所严事:于周则老子;于卫,蘧伯玉;于齐,晏平仲,于楚,老莱子;……孔子皆后之,不并世。”这里又言老莱子与老子并非一人,可知司马迁所据是属传说,并不明确肯定。所以《大戴礼》、《别录》、《列女传》、《高士传》、《孝子传》等书,都讲述老莱子行事而不谈其本源。《战国策》说老莱子教过孔子,其说似乎可信。而《孔丛子》称其与子思语,传说有所不同。《孔丛子》本为伪作,也不足信。《汉书·艺文志》于道家类著录《老莱子》十六篇,比《史记》所述多一篇。隋唐志都不著录此书,说明其书亡佚已久。马国翰从《庄子》、《尸子》、《孔丛子》、《高士传》等书中录取四节,又附考一篇而成此书。书中记述老莱子贫而能乐,修道以养寿等事,与《史记》称老莱子著书言道家之用相合。后世学者对此书并不以为重,但对老莱子其人却多有评说。有人据《孔丛子》认为老莱子是孔子以后人,也有人据《战国策》称其为孔子老师。近代还有学者因老莱子是楚人而认为是老子。随着学者对老子的确认,老莱子即老子说已逐渐被否定,但司马迁所存之疑,仍没有足够的证据去排除。现存《玉函山房辑佚书》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