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太玄经
太玄经

太玄经

扬雄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太玄》,又称《太玄经》、《扬子太玄经》或《玄经》,是西汉学者扬雄的一部著作,用来阐述他的哲学体系和宇宙论。《四库全书》中为避康熙皇帝的名讳,改称其为《太元经》。《新唐书·艺文志》作十二卷,《文献通考》作十卷。《太玄》糅合了儒家、道家和阴阳家的学说。其首先从《老子》“玄之又玄”中概括出“玄”的概念,以玄为中心,按天地人三道的分类建立了一个形而上学体系。《太玄》认为一切事物从发展到旺盛到消亡都可分成九个阶段。唐朝诗人李白的《侠客行》最后一句“白首太玄经”,即指此书。
更多
书评  · 89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772811
扬雄的《太玄经》堪称汉代思想史上的瑰宝,这部奇书以独特的玄学体系构建了一个包罗万象的宇宙图式,让人在阅读时常为其深邃的哲思和精妙的构思而叹服。作为西汉末年著名的辞赋家、思想家,扬雄倾注毕生心血完成的这部著作,不仅展现了其超凡的学术造诣,更体现了一位学者对真理的不懈追求。 这位蜀地出生的思想家有着传奇般的学术生涯。年轻时以辞赋闻名,模仿司马相如创作《甘泉赋》《羽猎赋》等名篇,后来却转向哲学研究,潜心著述《太玄经》。扬雄与《淮南子》的主编刘安不同,他并非皇族权贵,而是一位纯粹的学者,这种身份使得他的思想更具独立性和批判精神。他晚年仿《论语》作《法言》,仿《易经》作《太玄》,这种对经典的创造性转化,显示出他既尊重传统又勇于创新的学术品格。 《太玄经》最令人惊叹的是其独特的体系建构。扬雄创造性地将阴阳五行、天文历法与易理相结合,构建了"一玄三方九州二十七部八十一家"的宏大框架。这种将数字神秘主义与自然哲学融会贯通的尝试,在当时堪称思想实验的壮举。书中以"玄"为宇宙本原,认为"玄者,幽摛万类而不见形者也",这种对宇宙本体的思考,既继承了道家思想,又有所突破和发展。 阅读《太玄经》时,常为其精妙的辩证思维所折服。扬雄提出的"阳不极则阴不萌,阴不极则阳不芽"等观点,展现了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深刻洞察。虽然书中充斥着晦涩的术语和复杂的推演,但细细品味,却能感受到作者试图用符号系统把握宇宙真理的执着追求。这种将抽象思维推向极致的努力,在汉代思想史上可谓独树一帜。 作为读者,我特别欣赏扬雄在《太玄经》中表现出的学术勇气。在当时经学盛行的背景下,他敢于另辟蹊径,自创体系,这种精神令人敬佩。虽然《太玄经》因过于艰深而未能广为流传,但其展现的思想创造力和体系建构能力,足以使其成为中国古代哲学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这部著作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不仅仅是一部哲学作品,更是一位思想家探索真理的心灵记录。扬雄在书中表现出的那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学术精神,至今仍能给当代学人以深刻启示。《太玄经》或许不易读懂,但正是这种思想上的挑战性,使其具有了超越时代的永恒价值。对于喜欢思考宇宙人生根本问题的读者来说,这部著作无疑是一座值得深入挖掘的思想宝库。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326347
不少读者翻开《太玄经》便觉头晕目眩,这玄之又玄的文字排列,倒像是把卦爻辞和天文历法搅碎了混在青铜鼎里煮出来的浓汤。我初读时总疑心这书页间藏着什么密码,不然为何每个字都认得,连起来却如观天书?后来才晓得,这哪里是什么密码,根本就是西汉学者用当时最时髦的学术黑话写就的哲学笔记。 扬雄此人着实古怪,明明可以像《法言》般写得明白晓畅,偏要模仿《周易》搞出这套"方州部家"的体系。那些"一玄三方九州二十七部八十一首"的架构,活像他用思维搭建的积木迷宫,读着读着便会在"昆仑旁薄幽"这类词组里迷路。最教人挠头的是那些数字隐喻,将天地万物都塞进三的倍数里编排,倒像是给宇宙办了张借书证,硬要按他的分类法归架。 章太炎先生论古籍时常说:"读秦汉典籍当知小学门径。"这话放在《太玄经》上尤其贴切。书中那些"莹天功明万物"的句子,表面看是玄理,内里却藏着汉代的天文历算术语。我常想,这书怕不是扬雄与学者圈私下传阅的学术手稿?就像今人写论文爱夹几句英文术语,他当年或许也在炫耀那些"浑天说"的黑话。偶然翻到"夜则测阴,昼则测阳"这样的句子,倒显出几分朴素的观察智慧,可惜这样的亮色总被淹没在符号的泥沼里。 某日见清代学者全祖望的批注,说此书"如入暗室而观北斗",顿时会心。这大概就是读《太玄经》的妙处——当你终于在某页突然看懂个比喻,就像在墨汁般的夜空里突然认出了北斗的勺柄。不过更多时候,我们这些现代读者,终究是隔着两千年的学术围墙,看扬雄在竹简上画他的思维星图。
2025年08月01日
查看更多书评

@《太玄经》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