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说来真是讽刺,作为一个中文系学生,我竟然直到大四写毕业论文时才被迫翻开这本被奉为训诂学经典的《匡谬正俗》。颜师古的大名如雷贯耳,可当我真正啃完这八卷本,却忍不住要问:这部被历代学者捧上神坛的著作,当真配得上这样的盛誉吗? 不可否认,书中对经史典籍的考辨确实展现了深厚的功底。那些对《汉书》注疏的纠谬,对古今字音的辨析,乍看之下确实令人叹服。可细究起来,颜氏的"正俗"之说,有多少是真正基于语言发展规律?又有多少不过是这位秘书监大人一厢情愿的"雅俗之辨"?他批驳《说文解字》的某些论断时,那种居高临下的口吻,简直像在教训不识字的三岁孩童。 最让我啼笑皆非的是书中对"犹豫"一词的考释。颜师古信誓旦旦地说这是源于"陇西谓犬子为犹",所以人迟疑不决就像小狗来回踱步。这种牵强附会的解释,放在今天任何一个语言学课堂上都会被当笑话讲。可偏偏就是这样的论断,被后世学者奉为圭臬数百年。我不禁要问:我们是否太过迷信古人的权威,以至于连最基本的语言常识都要通过他们的"金口玉言"来确认? 更令人不解的是,书中那些对民间俗语的鄙薄态度。颜氏把当时的口语称作"俗陋之语",仿佛只有经书里的死文字才配称为雅言。这种傲慢的文人做派,与当下某些死守"正统"的学究何其相似?语言本就是流动的活水,偏有人非要把它框在千年前的模子里。 合上书卷时,我突然意识到一个可悲的事实:我们总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可面对这样的经典,多数人连质疑的勇气都没有。颜师古的某些见解确实精辟,但那些明显的谬误和偏见,难道就因为是古人所说,就必须全盘接受吗?或许,对待传统典籍最该有的态度,不是跪着仰望,而是站着对话。
匡谬正俗
匡谬正俗
匡谬正俗
颜师古  著
立即阅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