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篇
玉篇
顾野王

玉篇

顾野王  

南朝梁陈之间著名的文字训诂学家顾野王所撰写的一部字书。顾野王(519~581),字希冯。吴郡吴(今江苏吴县)人。博学经史,擅于文字音义。《玉篇》成书于梁武帝大同九年(543),共30卷,收字16917个,是继《说文》之后一部按汉字楷书形体编排的重要字典。顾野王撰写此书的目的,是为了综合群书,网罗诸家学说,从而澄清是非,纠正错误。他在叙中说:“六书八体,今古殊形。或字各而训同,或文均而释异,百家所谈,差互不少。字书卷轴,舛错尤多,难用寻求,易生疑惑。猥承明命,预缵过庭,总会众篇,校雠群籍,以成一家之《玉篇》制,文字之训以备。”原本《玉篇》收字16917个,每字下先注反切,再引群书训诂,解说颇详。对字形,注重篆隶的变迁。释字以音义为主,词义不明时,还有顾野王按语。异体字附在后面,注明另见。因原本已佚,留世只有若干残卷。此书在唐宋间曾经多次修订、增补。流传至今的是唐上元元年(674)富春孙强增字减注本。宋大中祥符六年(1013)陈彭年、吴锐、邱雍等又据孙强本重修,改名《大广益会玉篇》。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34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651086
有心读懂,文字就活了。
2025年06月30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752330
读《玉篇》时,总忍不住将其与《说文解字》对照着看。顾野王这位南朝文字学家,在战乱频仍的年代里竟然能完成这样一部文字学巨著,实在令人敬佩。他不仅继承了许慎的文字学传统,更创造性地将汉字按部首分类,这种编排方式直到今天还在影响着我们的字典编纂。 《玉篇》最打动我的,是其对汉字本源的执着探索。每个字的解释都力求追本溯源,从字形演变到字义发展,再到实际用例,无不体现着古人对文字的神圣态度。比如解释"道"字时,不仅指出其"所行道也"的本义,还延伸到"道德""道理"等引申义,这种解释方式让我想起如今语文课上老师讲解多义词时的情景。不同的是,古人是用生命在诠释文字,而我们更多是在应付考试。 这部字典的编排智慧尤其令人叹服。542个部首的划分,看似简单,实则暗含古人对汉字系统的深刻理解。以"水"部为例,从"江""河"到"汁""酒",所有与水相关的字都归于此部。这种分类法虽然不如现代字典精确,却自有一种古朴的诗意。我常常在想,这或许反映了古人"观物取象"的思维方式——不是机械分类,而是抓住事物的本质联系。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玉篇》保存了许多古字、异体字。在印刷术尚未普及的年代,这些记录显得尤为珍贵。每当我翻阅到那些已经消失的古字时,都会产生一种穿越时空的奇妙感觉。这些字形有的像图画般生动,有的则充满抽象的美感,仿佛在诉说中华文明演进的秘密。 作为一部距今1500多年的字典,《玉篇》的价值远不止于工具书。它更像是一把钥匙,为我们打开了理解南朝文化的大门。透过那些看似枯燥的字义解释,我们能感受到那个时代文人的学术追求和精神世界。现在想来,我们使用的每一个汉字,都承载着如此厚重的历史,这怎能不让人心生自豪?
2025年06月30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868594
《玉篇》这部古老的字书,犹如一位历经沧桑的智者,将汉字的精魂娓娓道来。翻阅之时,常觉每个字都在纸上跳动,仿佛要向我诉说千年的故事。顾野王编纂此书时,必是怀着对文字的敬畏之心,将汉字的气韵与筋骨细细梳理,使后人得以窥见中华文明的根脉。 识字为学文之始,明理为做人之本。《玉篇》以部首为纲,将纷繁复杂的汉字归入五百余部,这种分类方法至今仍在沿用。我常惊叹于古人的智慧,他们竟能将数万个汉字安排得如此井井有条。每个字的释义都简明扼要,却又暗藏玄机,读来令人回味无穷。比如"仁"字释为"亲也",短短二字却道尽儒家精髓。 这部字书最可贵之处,在于它保存了汉字的古音古义。今人读古籍时遇到疑难字词,往往能在《玉篇》中找到答案。我曾为《诗经》中一个生僻字困惑多日,偶然在《玉篇》中寻得解释,顿时豁然开朗。这种与古人隔空对话的体验,实在妙不可言。 《玉篇》的价值不仅在于工具之用,更在于文化传承之功。它见证了汉字从篆隶到楷书的演变过程,记录了中华文明的成长轨迹。每每翻阅,都能感受到汉字背后深厚的文化底蕴。那些看似简单的笔画,实则承载着先民的智慧结晶。今人习字若能从《玉篇》入手,必能得其三昧。 这部传世经典历经千年而不衰,足见其生命力之顽强。在电子化的今天,我们更应珍视这样的文化瑰宝。它不仅是一部字典,更是一把打开传统文化宝库的钥匙。我常想,若没有《玉篇》这样的典籍,中华文明该失去多少光彩。
2025年06月30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389775
从文字学发展史的角度来看,《玉篇》作为中国现存最早的楷书字典之一,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这部诞生于南朝梁代的著作,既继承了《说文解字》的编纂传统,又开创了以楷书为对象的字典编纂先河,为后世字典编纂提供了重要范式。顾野王在序言中提出的"总括群书,错综今古"的编纂理念,体现了当时学者对文字系统化整理的迫切需求。就编纂体例而言,《玉篇》采用部首编排法,共设542部,比《说文解字》的540部略有调整,这种细微的部目调整反映了汉字形体的演变过程。每个字头下先释义,后注音,再引证,这种三位一体的编排方式成为后世字典的标配。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书中开始使用反切注音法,这是汉语音韵学发展的重要见证。 就内容特色而言,《玉篇》最引人注目的是其丰富的释义系统。与《说文解字》侧重字形分析不同,《玉篇》更注重字义训释,往往一个字的解释就包含多个义项。如"道"字下就列有"路也"、"理也"、"言也"等不同解释,这种多义项并列的方式,展现了汉语词义系统的复杂性。书中还保存了大量当时的俗字、异体字,为研究南北朝时期的文字使用状况提供了珍贵资料。清代学者段玉裁曾评价:"《玉篇》者,古今字书之津梁也。"这个评价恰如其分地道出了该书在字典编纂史上的桥梁作用。 从语言风格来看,《玉篇》的释文简洁明快,既有学术性又不失可读性。顾野王在释义时善于运用当时通行的口语化表达,如用"今谓"、"俗云"等词语来标注当时用法,使这部字典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释文中还经常引用经典文献,如《诗经》《尚书》等,体现了作者深厚的经学功底。这种将经典文献与日常语言相结合的阐释方式,形成了《玉篇》独特的学术品格。读其书如见其人,可以想见顾野王当年在编纂时既严谨求实又不拘泥古法的治学态度。 作为现代读者研读这部古代字典,感受颇为复杂。一方面,不得不惊叹于古人编纂字典的系统性和精确性,每个字的处理都体现着严谨的学术态度。另一方面,现代语言学的发展让我们对这部字典有了新的认识。比如书中对某些字的形义解释,从今天的文字学角度看可能存在讹误;反切注音法虽然先进,但对现代读者而言却显得不够直观。这种古今认知的差异,恰恰反映了语言文字研究的进步过程。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在阅读过程中常常被一些细节所触动。比如书中对"仁"字的解释:"亲也,爱也",短短三字却道出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又如在"书"字下引《说文》"箸也"后又补充"今谓写字为书",这种古今释义的对照,让人感受到语言演变的鲜活轨迹。这些细节让这部古老的字典在我眼中变得生动起来,不再是冰冷的文字集合。 重读这部字典,最大的感受是: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不仅在于其历史价值,更在于它能引发不同时代读者的思考。虽然现代字典在检索便利性和信息量上都远超《玉篇》,但后者所体现的那种对文字本身的敬畏与热爱,却是今天的工具书所难以企及的。或许这就是为什么一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仍然需要阅读《玉篇》——它不仅是一部字典,更是一面镜子,照见中国文字演变的轨迹,也照见中国学者治学的精神。
2025年06月30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928697
南朝梁代的顾野王编纂《玉篇》时,大概没料到这部字典会成为后世汉字研究的基石。这部诞生于六朝乱世的字书,用542部首分类法建立了汉字检索的新体系。部首编排的逻辑比《说文解字》更实用,反切注音的方法为后世字典树立了规范。书中收录的16917个汉字,到今天仍是文字学研究的重要资料:对字形演变的记录帮助我们追踪汉字发展轨迹,对异体字的整理保存了多种书写传统。当现代学者利用它考证敦煌写本,当日本遣唐使将它带回东瀛作为汉字教材,就能明白这部著作的价值不在于收藏,而在于持续发挥作用。《玉篇》看似简单的字条排列,实际包含了古人对汉字系统的透彻理解。每个字的解释都显示出编纂者严谨的态度。这部字典证明了实用性的学术著作也能流传千年。
2025年06月30日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