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书籍
诗文
书单
上传书籍
暂无结果
知书客157376
2025年09月03日
"狱事莫重于大辟,大辟莫重于初情,初情莫重于检验。"此句道尽刑狱之要义,诚为治狱者之圭臬也。案牍之间,人命攸关;勘验之际,毫厘千里。《折狱龟鉴》乃宋慈毕生断案之精华,其辨微析疑之法,明察秋毫之术,非但为刑名之学,实乃性命之学也。
折狱龟鉴
知书房
折狱龟鉴
郑克 著
立即阅读
推荐阅读
慎子
知书房
慎子
慎到 著
战国慎到撰,一卷。《汉书·艺文志》著录42篇,今存七篇及一些佚文,内容多为法治理论,如云“治国无其法则乱,守法而不变则衰”,“大君任法而弗躬”,“官不和亲,法不遗爱”等。 《四部备要》收入一卷之五篇,系明人搜集残缺,重为编次之本。 清有严可均所辑,收入《全上古三代文》;缪荃孙有据明慎懋赏刻本移写之藕香移钞本,此本附补遗、校记,涵芬楼影印并收入《四部丛刊》;马国翰《玉函山房丛书》亦有所辑。
韩非子
知书房
韩非子
佚名 著
《韩非子》是战国时期思想家、法家韩非的著作总集。《韩非子》 是在韩非子逝世后,后人辑集而成的。据《汉书·艺文志》著录《韩非子》五十五篇,《隋书·经籍志》著录二十卷,张守节《史记正义》引阮孝绪《七录》(或以为刘向《七录》)也说“《韩非子》二十卷。”篇数、卷数皆与今本相符,可见今本并无残缺。韩非是法家思想之集大成者,集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和慎到的“势”于一身,将辩证法、朴素唯物主义与法融为一体,为后世留下了大量言论及著作。其学说一直是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统治阶级治国的思想基础。
管子
知书房
管子
管仲 著
《管子》是先秦时期各学派的言论汇编,内容很博大,大约成书于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时代至秦汉时期,内容很庞杂,包括法家、儒家、道家、阴阳家、名家、兵家和农家的观点。《管子》一书的思想,是中国先秦时期政治家治国、平天下的大经大法。 《管子》 基本上是稷下道家推尊管仲之作的集结。 即以此为稷下之学的管子学派。据中国、日本学者统计《管子》 全书几乎各篇都有《老子》的语言片段与哲学思想。内容博大精深,大约成书于春秋战国(前475~前221)至秦汉时期,汉初有86篇﹐今本实存76篇﹐其余10篇仅存目录。包括儒家、法家、阴阳家、名家、兵家和农家的观点,其中以黄老道家著作最多,其次法家著作18篇,其余各家杂之。
精选书评
知书客345927
有人从《折狱龟鉴》里学到了破案的技巧。有人看到了古代司法制度的智慧。我读这本书的时候感觉像在和一个老捕快聊天,他把自己几十年办案的经验都讲给我听,教我如何看人、如何审案。这本书记载的都是真实案例,每个案子都让人明白一个道理:想要公正断案,就得既懂法律又懂人心。这些老祖宗留下的经验到现在都很有用,值得我们好好研究。
折狱龟鉴
知书房
折狱龟鉴
郑克
知书客762912
自三月晦日执卷,至仲夏方竟,阅时已逾两月。郑氏所辑案例千余,然案件始末多为简略,推勘之理亦欠详明,每令人掩卷而惑。其采集虽广,却似泥沙俱下,良莠并呈。所谓"折狱"之术,往往止于皮相,未得肌理,读时不免怅然。至若听讼决狱之要,更觉语焉不详,岂古人治狱之妙,终难尽传耶?壬寅孟夏雨窗漫笔。
折狱龟鉴
知书房
折狱龟鉴
郑克
知书客455845
这本书在图书馆翻了三四遍,很多人喜欢研究里面的破案技巧,我却更佩服郑克记录这些案例的用心。宋朝的司法制度已经很严密,但郑克还能收集这么多典型案例,甚至分析判案方法,实在难得。当官的人大多只看结果,他却把办案过程写得这么细,连错误案例也不放过。现代人读这些古代案例,照样能学到东西,这才是这本书最有价值的地方。
折狱龟鉴
知书房
折狱龟鉴
郑克
知书房
推荐阅读
知书房
知书房
知书房
精选书评
知书房
知书房
知书房